在《向华为学管理》的课堂上,时不时的,总会有些企业家班的学员提要求:程老师,能不能少讲点儿或者不讲那些“道”“理”性的东西,直接给我们讲讲华为管理上的具体做法。
对此,我总是无一例外的回答说:如果你不清楚华为对企业运营基本规律的基本认知,不清楚华为对企业经营的那些基本假设,只是盯着人家的具体做法,你必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领会精髓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最后必然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甚至可能影响或耽误了企业的发展。
事实上,提出这种要求的学员,有一个非常典型而且具有代表性的认知盲区。那就是,他们不知道企业的经营其实是一个由内而外具有递进性的三层体系:
最外层是器物层,是那些能够直观看到的制度、规范、行为准则、行为表现、业绩结果;中间层则涉及到制度行为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最内层则是那些最重要的基本假设——那些价值观背后、行为背后隐含的基本假设。
从基本假设层到价值观层再到器物行为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如果只是停留在外层,往往难以理解人家制度和行为的精髓、难以真正把握问题的本质,也就无法有效学习和借鉴标杆企业的经营实践,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随机读管理故事:《分工》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分析]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