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6日    i黑马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如果外部环境变化比企业内部变化更快,那企业的死期就不远了。

企业成败集于一个领导者的管理方式风险太大,很多企业开始尝试做独立经营体、合伙人制度。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想要更快发展,必须进行组织管理变革,激活组织。一旦全部组织个体被激活,企业将爆发无限的战斗力。

移动互联时代,管理面临三大挑战

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下,企业未来将面临怎样的一种竞争环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能力,如何能持续帮助企业创造效益,这是作为企业管理者都要去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最能描述这个时代特征的词语是“移动互联时代”。去年年底网民总数已经达到了6.88亿,手机网民达到了6.22亿。移动互联网给企业的生意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同时也给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

移动互联时代,企业的管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个是市场生态的急剧变化,第二个是企业的形态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第三个是企业管理的对象,这些被管理群体的性格特征也发生了变化。这三个变化给企业传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如果企业管理者不能识别这种剧变,会有可能面对企业经营方向的危险。如果外部的变化比内部的变化更快,那企业死期就不远了。我们看到了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昔日的行业王者轰然倒塌,速度之快,让我们出乎意料。

传统管控式科层组织不适应环境趋势

在这个多变环境下,企业发现以往的管控式科层组织形态,不适应现在这样高变数的环境。

传统管控式科层组织是管理的基石,它就像一个金字塔,企业的领导者高高在上,信息逐级的上传,然后经过领导的判断以后指令逐级下达。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用这样的组织结构很难满足,企业组织形态面临调整。

企业要向扁平化、以市场为导向的网络化组织进行调整,使企业更加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让企业内部的创新和发展更加便捷。

企业的互联网化改造方法论

既然未来方向是不可替代的移动互联网趋势,企业就要考虑如何更快速,更深度的进行互联网化的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去思考,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管理技术,帮助企业进行管理的提升,用互联网思维降维攻击,从而在传统行业形成颠覆。

首先,要消除组织堵点。可以通过系统来进行,把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有效的连接,通过连接消除组织中各种堵点。利用管理平台,内部连接企业员工,使得组织运作能力和效率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外部连接客户、供应商,使得企业的协作越来越高效。

其次,管理要顺应人性。从管理上来说,要基于人性。企业传统的管理,是上级监督下级,现在的话,企业要变成自主管理的模式,自己计划自己的工作,围绕工作的目标然后去展开计划。

传统企业为了提高员工效率绞尽脑汁,在职场上80后、9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甚至走上了管理的岗位。企业要顺应人性,了解他的心智模式,然后设计一个规则,使工作有趣味性,让员工觉得工作像游戏的模式一样。

最后,激活个体,组织赋能。以往员工只被当作整个企业生产线上的一只手,现在,企业要激活个体,让他们头脑也用起来,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未来企业要发展的更快,就要赋能,激活组织。

智慧型企业是组织进化的最终方向

就像达尔文所说的,活下来的不是最强的物种,也不是最智能的物种,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企业组织应该如何进化?朝哪些方向呢?

首先企业要成为一个连接型的组织,第二,向敏捷型的组织去发展,再进一步就是作为一个赋能型组织,最后形成一个拥有自我、组织智慧的智慧型的企业。

有了连接型的组织,进化到敏捷的组织,再进化到赋能的组织,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企业领导者的担子就越来越轻、压力越来越小。这个时候就可以形成一种智慧型的组织,靠企业的大数据来产生组织的资本,通过组织的数据、动态的决策让企业做得更好。

赋能才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做到赋能以后,企业在围绕客户运作的过程中,才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活力。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