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8日    创业邦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小时候,在草地上放风筝,因为没有风,风筝怎么也飘不起来。于是我沮丧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只好等待着风的来临。

父亲走过来,问:“为什么不让手中的风筝飞起来呢?”

“没有风,风筝飞不起来。”我说。

“没有风?你自己不就是一股风吗?”

“我自己就是一股风?”

“对呀,你跑起来,不就是一股风了吗?”

我开始跑起来,我好像真的成了一股风,一股奔跑的风,一股热情奔放的风。风筝慢慢地升上了天空……

其实,风筝和创业有着“神”一般相似的哲学,古代的传递信息的工具,演变成了户外的活动,又成为了传世哲学。

放风筝有很多的哲学。春季和秋季的风向及风速较稳定,经常有缓缓上升的气流,因此选错时机,再好的风筝也“无力升天”,时机是所有创业要素中最玄妙的东西。

放风筝需要开阔的视野、需要空旷的场地,如果视野不够大,场地(平台)不够大,风筝注定飞得很低。放风筝基本很难一次放飞成功,需要耐心,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乘风飞扬,冉冉升空。

放风筝需要借风飞扬,创业需要顺势而为,风大了猪都可以飞起来。但是放风筝的人往往要逆风奔跑,透过风力,借力使力,越挫越勇才能感受翱翔的快乐。

放风筝也需要抓好线,线不能抓得太紧,太紧线容易断,但也不可抓得太松,那样风筝就很难掌控。这正像团队管理,员工需要一定的企业的文化、“洗脑”和收心,但有能力的员工更需要一个张弛有度的工作状态,如果管得太死,员工反倒有逆反心理人事管理就像风筝一样,要给大家足够的舞台顺风飘扬,但一切还需尽在创业者的把控下。

一些聪明的创业者,管理的时候就会“欲擒故纵”。员工感受到一些自由,但同时又有一根线在拽着,这是较好的工作状态。“水至清而无鱼”,要让员工感觉到他们有灵活的个人时间,但前提是一定要完成公司的业绩和之前设定的目标。

至于那种上下班打卡的形式往往是传统行业经常用的,新兴行业的管理例如谷歌等需要的是更多的激情和自由的工作环境。虽然“自由”会让员工“飞走”,但是就像放风筝,只要手上还好好地握着那条线,员工再会飞,也是随时会飞回来的。

风筝放得好的人看起来像在钓鱼,静静地坐在那里,手不时地动一下,在这修心、修身的状态下,以静制动,就像《大学》里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风筝有大有小,风力小的时候,适合放小风筝,风力大的时候适合放大风筝。做企业更是如此,就像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那个时候“只要风筝不掉下来”,即企业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而随着2013年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虽然一些政策上、法律上的门槛还没确定,但是其势不可当的形势已经昭然天下,所以这个时候更应该全力放飞更大的风筝。

真正放过风筝的人知道,把风筝放飞不是最难的,最难的往往是飞起来之后的可持续飞翔,风筝放起来时只是个开始。就像时代的弄潮儿,抓住一个时机崛起的创业者如果不能持续经营,就会似流星闪过,这样只能说这个创业者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而已。

风筝本身也是“一分钱、一分货”,贵一些的、质量好的风筝相对飞起来更容易、飞得也更绚烂,就像做产品,产品的质量需要足够的研发,而资本是一切的源泉,玩不起好产品的人,更玩不起好企业。同时,也好似选人才,一分钱一分“人”,钱散人聚,如果团队的“价格”都是在行业的平均工资以下,又没有什么太多的股权激励,这个团队的能力可想而知。

当风筝遇风上升的时候,需要全力放线,这时如果放线的速度过慢就会影响风筝的快速升起。就像企业的授权制度一样,如果创业者总是“把”着不放,不通过一种制度或者积累的信任来管理团队,企业只会是一个小作坊。

如果大风已过,风筝下降,放风筝的人一定要尽快收线,收线相当于给风筝一个风的作用。就像做企业,如果公司的业务遇到了一些阻碍,需要创业者必须迅速做出及时的、适当的应变、介入、监督、沟通、包容,如果这个时候应对不及时,之前再美好的风景也只会是过客。不论是风筝还是企业,硬着陆只会让自己摔得很难看。

管理分为人治、法治、心治(无为而治),按照风筝的管理哲学,让员工自我管理是创业者应该学会的。但是企业小的时候,必须要有很好的人治。还记着我的一位创业者朋友说过的一句话,“本来企业很好,参加完这个总裁班,那个管理班的,突然醒悟了,开始法治,开始心治,开始研究人,结果员工一下不适应了,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了,企业被折腾黄了”。

虽然会有一些人质疑种种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文化,但不管如何管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