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3日    创业邦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初创企业高效率已成难题

  如何保持效率,这不仅仅只是每个独立人面临的第一难题,更是初创企业的生死攸关之计。科技型初创企业由于出生在竞争激烈,随时就将被对手复制并且扼杀的时间节点内,如何提升效率成为了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正是由于初创企业的特殊之处,大公司所谓的严密制度往往不适合这样一个小而轻、扁平化的组织,在这种结构的组织架构中,保持高速信息流动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几乎成为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之前见过不少文章,提的是如何使用一些团队协同工具来提升效率。但在笔者看来,科技型创业公司仅仅只是一个非常浅表的层面,真正的效率提升其实在于一个一个的个人。

  初创企业高速运转之时,产品开发、资金运转、团队心理压力这些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难题,这些难题靠团队协同工具来解决可谓是无稽之谈,更多的还是靠诸多管理和运营技巧。在这里面,《O生万物》提到的一些观点可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初创企业高速运转的三大核心

  《O生万物》在保持初创企业团队凝聚力的方面提到了不少要点,虽然这些要点看似“假大空虚”,也是不少企业天天在老生常谈的一些话语,但通过真实的一些案例说出来时,显得十分鲜活。这里笔者总结下来,认为其中有三大核心关键。

  1、企业价值观是核心凝聚力

  真格基金合伙人徐小平在一次创业论坛上就提到,伟大的企业都有灵魂,能够面对挑战。企业的灵魂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最终会滋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强大的凝聚力。这句话我们单拎出来会显得很单薄,甚至是很苍白,但事实确是如此。书中这样一句话其实很让笔者欣赏——在企业管理中,想让员工认同企业,就得奖励认同企业的行为。有的员工不认同企业文化,通过胡闹、撂挑子获得关注,如果他成功了,那企业就是奖励了负面行为。长此下去,企业就会收获更多的负面行为。

  马云创业之初的十八罗汉经历千难万险最终依旧散落在阿里集团各个部门,这背后其实靠的其实更多的还是对于企业价值观的认可。

  笔者曾经也是某个传媒部门负责人,部门内共有近20人。笔者最深切的感受在于,所谓的赏罚分明其实并不是留住人心的最好做法,再这样一个小团队内,靠的更多的还是对于集体价值观的认同,对于大Boss认同以及团队愉快玩耍后建立起的私人感情。

  2、培养员工把成本变成资本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讲的是“培训员工很麻烦,不培训员工更麻烦;培训员工麻烦一时,不培训员工麻烦一世。”

  如何培养员工其实是初创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初创企业不比大公司,大公司员工来源都比较精良,同时,基本是慕企业之名而来,企业也提供了相应的平台以及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初创企业则不同,招来的员工能力与素质,以及公司能够提供给他们的东西,都是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能够让一帮人为你努力做事情,同时还要考虑成本控制,就有很大的难处和不同。

  培养员工一定会产生成本,员工培养失败,或者培养后员工流失,但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更多还是取决于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领导者的脾气秉性。不间断地培养员工,最后总会大浪淘沙,为初创企业留下一批核心骨干。

  3、培育团队成员创始人心态

  培育团队成员的创始人心态实际上是保持团队一直高昂的重要因素。eBay CEO John Donahoe在一次接受媒体专访时就曾说过,硅谷真正的秘诀在于人。硅谷公司的管理做法却少有提及,但硅谷的成功实际上来自于那些公司与员工成为盟友。

  按照John Donahoe的说法,拥有创始人心态未必就意味着要自己创业。许多拥有这样特质的人在eBay或LinkedIn这样的公司中工作时也是相当快乐的。那些没有自身职业生涯紧迫感的员工,也不具备那种贵公司为了适应和发展所需的快速果断行动的能力。

  后记:

  最成功的初创企业往往是最具效率企业。纵观国内市场上崛起的滴滴、拉勾等一系列初创企业,我们发现其中很大的一个共性就在于,一年一个大变化甚至是几个月就一个大变化,快速扩张的背后,无一不是效率成为了最大的驱动因素。如何提高效率,值得各家深思。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