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5日    Claudio Feser,张海 麦肯锡季刊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如今,告诉CEO们提升领导力能够拉动业绩增长,相当于告诉人们氧气之于呼吸的重要性一样。有九成的CEO计划增加对领导力培养的投入,因为他们视之为公司在人才方面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这样做是正确的:研究表明,良好的领导力对组织健康至关重要,是创造企业价值的重要推动力。

问题是领导力究竟取决于哪些素质?领导力是不是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无法遵循标准定义和发展规律呢?企业是否应该集中精力优先培养几类领导者,比如,以身作则、当机立断、壮志凌云和能屈能伸的领导者?是否应该强调领导者需要具备积极沟通的性格?

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尚未对这些问题达成一致。而与此同时,领导力发展项目大多覆盖面太广,流于泛泛而谈。因此,在最近的一项调研中,我们毫不诧异地看到,只有43%的CEO相信培训投资能获得预期回报。

好消息是,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有几项素质与卓有成效的领导力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基层管理者当中尤为如此。基于实践经验和大量相关学术文献研究,我们总结出了20项领导力的外在可见素质。接着,我们对世界各地81个组织的18.9万名受访者进行调查,评估某些类型的领导力素质在他们的组织里出现的频率。

最后,我们根据领导力表现的强(按照麦肯锡组织健康指数OHI衡量,领导力排在前25%)与弱(领导力排在最后25%)对接受评估的组织进行分组。

我们发现,在领导力出色的组别中,领导者主要呈现出20项素质类型中的4种。而这4种特质正好解释了领导力出众和欠佳的组织之间89%的领导力差距(见下图)。

卓有成效地解决问题

决策之前需要解决问题,也就是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仔细考虑。通过清晰思考,对大量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推演和归纳。这点看似很难做到,但对各事项的决策至关重要,包括大至兼并收购、小至处理办公室纠纷的日常琐事。

坚持以结果为导向

领导力不应只是构想、传达愿景和设定目标,还包括坚持到底,实现目标。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领导者强调效率和生产力的重要性,优先考虑价值最高的工作。

寻找不同的观点

这一特点在管理层尤为明显。他们会关注影响组织命运的趋势,紧跟周遭变化的脚步,鼓励员工提出能够提高业绩的观点,准确区分重要与不重要的事项,并对股东关心的问题给予恰当考虑。这就要求领导者不但是好的倾听者,而且要鼓励身边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擅长聆听各种观点的领导者会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做决策,避免决策带有偏见。

成就他人

热心为他人提供支持的领导者善于理解和体会别人的感受。他们在同事面前呈现一个真实的自己,真诚地关心他人,彼此建立起信任,鼓舞和帮助同事一起战胜挑战。他们深入现场,不做“甩手掌柜”,提升组织效率。他们擅长帮助团队克服对外部威胁莫须有的恐惧,避免员工因为内部矛盾消耗精力。

我们并非认为多年来就领导力的成功要素的争论已经过时,或认为具体情况不重要。恰恰相反,不同的商业情况和战略目标往往需要不同的领导行为

但我们深信,我们的大数据相关性研究指向领导力素质模型的最大公约数,它适用于如今大多数公司,尤其是在承担经营责任的管理层。比如,谷歌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总结出了决定“好领导”的八种行为,就包含了这四项素质。

对于那些投入重金培养未来领导者的公司来说,优先考虑这四个方面的素质会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