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3日    财富中文网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放权有助于企业抵御经济衰退

2008年雷曼(Lehman)倒闭后,全球性“大衰退”进入高潮期,这使人们开始热烈讨论,哪种组织结构最能帮助企业应对重大经济危机。应该让基层经理有权做重大决定吗?还是说,裁员和削减成本这种经常在经济困难时期出现的富有挑战的激进抉择,只应当由少数高管来做?

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任教的尼古拉斯•布卢姆教授认为,基层经理应该有更多自主权。他说:“分权有助于企业改善业绩,特别是在行情不好时。”布卢姆与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教授菲利普•阿吉翁、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助理教授拉菲拉•萨敦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表现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at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教授约翰•范•雷内合著了论文:《变害为利?大衰退中的增长和分权》。

这篇论文回顾了大衰退即将到来以及大衰退期间企业的表现,这些研究者发现,和集权型公司相比,下放决策权的公司销售额跌幅较小,生产率提升速度也较快。

他们指出,经济衰退期间,不确定因素会增加,环境变化也很快。因此,公司更需要应对这样变幻的局势。如果赋予基层经理决策权,而不是让他们等待高层下达指令,公司就更有可能从容应对。布卢姆说:“反应时间长会造成极大损失,这说明应该下放决策权。”

布卢姆表示,上述发现和长期以来的观念大相径庭。后者认为,集权型公司在衰退中表现更好,原因是这些公司让最高层来做那些艰难而令人不快的决定,比如关闭工厂、裁员以及其他大幅削减成本的措施,人们认为上述举措是经济衰退时的主要生存策略。布卢姆认为,虽然研究者观察的是中型制造公司,但他们的发现适用于不同行业。

研究者在2006年电话采访了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一些中型制造企业(员工数约为150名)的工厂经理。负责采访的商学院学生询问受访者,在不需要总部批准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进行多大规模的资本投资。学生们还向受访者询问了聘用员工、推出新产品以及销售营销方面的决策过程。然后,他们根据工厂经理的回答,对其自主程度进行评分。

研究者们再根据受访公司在分权方面的得分,对它们进行排名,同时察看它们在危机前后的销售额和生产率水平(采用2006-2011年的数据)。衰退期间,所有公司的销售额都出现了下滑,但平均而言,集权型公司销售额下降了10%,高于放权型公司6.2%的跌幅。

研究者还发现,处境艰难时放权有助于提升销售额,特别是在那些由首席执行官(CEO)远程管理的公司。在远程联络的情况下,CEO和工厂经理的相互信任度通常较低,这有时会使企业不够团结,进而影响其业绩。

不过,危机到来时,工厂经理和高管层的利益很快一致。布卢姆说:“面对危机,所有人都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大家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生存下来。只要工厂经理就共同目标与CEO达成一致,在公司放权,也就是工厂经理有自主行动权的情况下,他们就能对公司业绩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比CEO驻厂办公并且从一开始就和工厂经理达成共识的公司更明显。

研究者们发现,工厂经理任期较短的公司存在类似现象。上任时间较短的工厂经理,对公司的忠诚度可能不如任期较长的工厂经理,因而可能有些不完全对公司有利的举动,比如说每天的工作时间较短。然而,当面对危机带来的生存压力,新晋工厂经理的行为会迅速发生变化,与CEO形成一致。如果公司放权,他们就很可能做出对公司大有帮助的决定。而且,和一直忠心耿耿并一直采取措施帮助公司的老资格工厂经理相比,新晋经理产生的影响更大。

那么,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什么?布卢姆说:“时局艰难时,应该将权力下放给基层管理者,只有他们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尼古拉斯•布卢姆是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应邀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讲学。

译者:Charlie

审校:Hunter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推销你的梦想》
        迈克是德国一家保时捷分店的销售经理,他头脑灵活,善于出奇制胜,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招徕顾客,在业界素有“鬼才”之称。可是最近半年来,由于周围新开了几家名车销售店,竞争激烈,接连几个月,迈克所在店的销售额不断下滑,迈克很伤脑筋。
    一天早晨,他拨通几个有购车意向的客户的电话,预约了前去拜访的时间。随后,他叫上一个助手和一名摄影师,带上了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开着新车向第一个目标客户家驶去。
    当车开到那个叫乔恩的客户家门口时,迈克一行下了车。迈克并没有急着去敲乔恩家的门,而是在乔恩家门前屋后转了一圈,然后示意助手将新车开到一个适于做乔恩家的停车位的地方。随后,迈克吩咐那个摄影师给房子和车子拍照,并告诫他:照片看上去一定要有新车与房屋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效果。
    按照迈克的要求,摄影师忙活起来,他从各个角度对车和房子进行取景。不一会儿,摄影师拍好了一张照片,摄影师将照片传到电脑上,通过连接在电脑上的打印机打印出了照片:只见在一栋有白色窗户的赭色房屋前,静静泊着一辆崭新的黑色保时捷,房屋前的几棵树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地面,一片树叶刚好落在新车前面的挡风玻璃前,整个画面看上去是那么协调、完美,不禁让人联想到照片里这一家人的安适和富足。迈克拿起照片欣赏了一番,对摄影师翘起了大拇指。这时,房屋主人乔恩出来了,迈克上前跟乔恩简短地寒暄几句,送上那张照片,然后跟乔恩道了别,一行人开着车,向另一个客户家驶去。
    一天下来,迈克带着助手开着新车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他的这一举动让助手和所有的员工们都感到很奇怪,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两个多月过去,迈克的店没有对新车进行过一次撒网式宣传,也没有跟竞争对手进行过价格宣传战,只是为154户有购车意向的人家拍摄了照片。奇怪的是迈克此举却换来了极高的成功率,154户人家中,有超过30%的住户预约看车,最终的成交率也极高。那些决心购买迈克的车的人,几乎都说过类似的话:“车很漂亮,也许是最适合我们家的一款车。”
    看着销售额一天天高起来,员工们都很惊讶。原来,这是迈克想出的一种聪明的促销手段,他根据有购车意向的人的心理,用一张张车与房屋完美融合的照片,激起他们对拥有照片里那辆车的美好渴望和联想。因为看着照片里新车与房屋完美搭配显示出的那种和谐、丰足的意境,谁不会为之心动并说服自己买下那辆车呢?迈克意味深长地说:“我推销的是车,更是在推销购车人心中那个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啊。”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