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罗恩 阿什克纳斯 哈佛商业评论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为什么人们——还有组织——丢弃东西这么难?自从几个星期前我们搬离原先的办公室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过去10年里,我们没有挪过窝,我要检查所有的抽屉、橱柜、书架,得决定留下什么,丢掉什么,这个艰巨任务想想就怕,但我必须完成。

  我查看了一层层的文件夹、演讲稿、笔记、日程计划 、报告以及日积月累的零乱文件,感觉就是个考古挖掘过程。如果不是如此之大的工作量,这原本还是件好笑的事:一份掌上电脑的使用说明书,最后使用时间是6年前,我竟然还没扔掉?为什么我还留着几十张再也不会放在幻灯下使用的投影片?或者还留着20年前的会议活页夹?还有上一次搬家留下的一盒还没整理的旧文档?

  所有这些材料的堆积,当然有合理解释(或者至少是合理的理由)。有时是因为觉得这些物品具有独特的价值,日后会用得到;或者是因为可以让我记得一个非常棒的项目。我可能也打算过整理这些材料,但从来没能腾出时间。其实,在内心深处,我就是不想丢掉任何东西。

  办公室搬家成为清洁房屋、克服这些障碍的强制性催化剂。对付杂乱不用的东西,我的原则是,假如过去10年里没有阅读过,那么未来10年里,我也不可能需要它。仅此一条标准,就可以把几百磅不用的东西丢进垃圾桶。看到宝贝一样的胶片和会议活页夹都不见了,虽然一开始会难受,但最终会感觉自己得到了解放、得到了整理。稍稍多干一点活,生活就变得简单了。

  尽管我们不这样认为,其实大多数组织和我一样,就像是林鼠。林鼠成天储存最终毫无用处的东西,不仅占地方,还导致它们无法迅速行动。这些东西可以是实物——存货、设备、仪器、销售宣传材料等。有些是已经没有用处的流程。有些是客户,虽然不再为我们创造利润,但让组织丢掉他们也很难。还有是那些技能不再满足需求的员工,虽然这听上去有些刺耳。

  杰克 韦尔奇(Jack Welch)就理解这种情况。他曾把通用电气(GE)公司比做一幢旧的大房子,阁楼里积着大量垃圾,需要定期清除。但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毕竟,组织是由上百号或上千号人组成的,他们不整理的理由和我相同:“我们可能以后要用到。”“没有时间整理。”“我对这产品/客户/流程/人有感情。”换言之,组织里越积越多的杂物而产生的复杂性,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现象,更是人之常情。

  由于这些原因,整理一个组织——或者你在组织中的那个部门——需要那种与迫使我清理办公室相同的劳作。不,你不必搬家。要获得超常的成功,你必须确定业务——或者单元、职能、团队——必须“迁移”的方向。这将激励你和同事除掉那些拖后腿的杂事。比如,一家金融服务公司的领导最近要求他的团队与客户会面时间提高10%。这一“迁移”迫使他们审视该停止哪些工作、如何精简工作、如何加强与面向客户的团队以及与后台办公室的合作,等等。如果没有这种必须执行的命令,杂物就更容易继续积累——直到要处理时才发现为时已晚。

  在减少组织里的无用杂物方面,你有些什么经验呢?


  翻译: 葛晓红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