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罗恩 阿什克纳斯 哈佛商业评论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你会尽量回避冲突吗?如果你会这样做,那么你并不孤单。回避冲突是企业文化最普遍的特征之一。与此同时,它也是在无意中导致组织生活复杂化的最有害、最危险的罪魁之一。

  回避冲突的倾向(尽管会造成不便)非常符合人类的天性。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个好人缘,因此他们在下意识中很害怕争论、分歧或负面信息,认为这会造成他们与日常打交道的人之间关系紧张。再加上尊重权威的环境压力、团队协作的组织压力,人们就更担心会惹麻烦了。

  在这些心理和文化力量的作用下,难怪那么多的管理者(从CEO到值班主任)都会避免冲突。不幸的是,这种回避的态度会造成各业务单元之间脱节,对项目计划进行不必要的修订,并降低绩效标准——所有这一切都使组织生活复杂化。

  不久前,我与一家知名公司合作,当时该公司正努力在一个困难重重的市场上实现增长。与高管团队交谈之后,我发现每个产品部门都为自己的增长计划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但他们几乎没花多少时间对彼此的计划进行协调。结果,研发部门对如何确定项目的优先顺序没有把握,集中的营销资金像抹花生酱一样被四处分散。IT项目的数量也过多,其中大多数资源不足,而且销售队伍缺乏重点。当我问到公司为何没有进一步整合这些项目时,他们给出的借口是,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理应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但在这种“友善”的文化氛围内,人们从来不会定期提出棘手的问题,因而问题也就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这种回避冲突的现象不仅常见于大规模战略讨论中,而且在日常办公互动中也普遍存在。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会议上制定的决策最终却因为发现有人默默反对而被撤销。有多少次我们听说某位员工因绩效评估结果欠佳而深受打击,而原因仅仅是此前他的上司从未给过他真实的反馈?有一家公司为了回避冲突,甚至让项目团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进行利益相关人“接受度分析”,希望最终每个人都能顺利融入项目,这样高管层就不必直接告诉大家要协调合作。

  学习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建设性冲突并没有简单的公式。但是,以下三条建议也许能帮助你在这方面取得进步:

  1. 反思。照照镜子,诚实地评估一下自己,看看你是否准备好提出质疑、发布坏消息或制造一定程度的冲突。你能否想起这样的情景:你在本应该大胆直言时却选择了沉默,或在讲话时过于字斟句酌?对于某些类型的冲突,例如回绝权威人士,你是不是会格外回避?

  2. 获取反馈。与朋友、家人或同事谈一谈。他们对你管理冲突的意愿以及建设性解决冲突的能力有何看法?问一问有哪些具体的情景或模式是他们可能会想到,但你并没有发现的。

  3. 纠正问题——要循序渐进。可以做一些尝试,尤其是在那些总是令你头痛的领域。如果你的上司提出不合理要求,试着回绝他;在项目会议上坦率直言,大胆表达你的异议;把你一直保留的反馈意见说给别人听。无论你做什么,在开始谈话时,首先要声明你是在设法更好地解决冲突,并希望取得建设性的效果。这样,你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讲实话、重学习——而不是要挑起事端。这很可能会减轻你(以及听你说话的人)的焦虑感,并能让双方的冲突更富有建设性。

  你在回避冲突方面有哪些经历?

  翻译:陈媛熙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