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李文武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一时间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如同狼烟四起,纷纷扬扬占据着管理网站与管理杂志的各个角落。内外的与外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各级管理人员、学习 师等众说纷纭,这其中既有淫辞邪说,又有管窥之说,更有生公说法。不学无术、心无点墨的,半桶水的与学识渊博的都在努力展现着自己的见解。理顺事物,要抓住事物的根本。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思考,本质在哪里,源头在哪里。治病要标本兼治,本都治不好,又如何治得了标?本质都找不到,又如何知道怎么样去管理?一棵树,最大的根本是其根系,没有根系也不会有其树干,更不会枝繁叶茂。管理也有其根系。这根系其实就是其规律。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有几百万家,为什么过了多年以后,这些企业存活下来的只是10%到20%的少数。关键原因还在管理。有些人揣着MBA或者是博士的学位,有留洋的背景,但是你要问他们真正会管理企业吗?他们可能会谈笑风生般地说得天花乱坠,但是如果要他们真正去管理一家企业,并且发展壮大,那么他们说的与做的却有天壤之别。是他们没有能力吗?不是。是他们没有学识吗?不是。只是他们不知道管理的规律在哪里,没有把握管理的本质去经营企业。他们就像学武术,没有先把体质搞上去,没有强筋健骨,学得些没有实战技巧的花拳绣腿,却敢大言不惭地跟强大的对手比武。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非死即伤。管理有三个维度的本质与规律,那就是效率、效果、效益。管理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这三个最重要的核心在转。离开这三个最重要的核心,所有的所谓管理都是在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装模作样。

  效率注重的是目标执行的过程,而效果注重的是结果。效率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时间。企业要想提高效率,必须想办法采用更高的科学技术,或者采用高科技的机械设备,或者是增加员工,对员工们进行学习 提高他们的工作熟练度,达到学习曲线程度,员工的工作效率与产出率必然会有所提高,再一个就是提高工作速度,缩短工作时间一样可以提高效率。总而言之,企业要想提高效率必须在机器设备、人、时间上做文章、下功夫。例如,一台机器设备每小时只能生产100个零件,现在企业换成新的机器设备,那么每小时可以生产300个零件。这就可以说效率提高了。这是在机器设备上做效率的文章。例如,一个人每小时生产100个零件,用两个人生产了200个零件。如果在一个人与两个人生产,他们人工成本没有提高,那么就可以说提高效率了。一个人每小时生产100个零件,现在他工作熟练度提高了,可以每小时生产150个零件,也可以说是提高效率了。这是在人方面做效率的文章。例如,以前一个人每小时生产100个零件,现在他不但工作熟练度提高了,而且积极性比较高。现在只要用半个小时,就生产了100个零件,还可以说是提高效率了。又或者一个人每小时生产100个零件,他每日 工作八小时,也就是每日 生产800个零件。现在他加班一个小时,并且不需要企业付加班费用,那么他这一天可以生产900个零件,也可以说是提高效率了。这是在时间上做效率的文章。效率还可以这样理解,假定投入不变,如果能获得更多的产出,这就是提高了效率;假定产出不变,如果能减少投入,就也是提高了效率。

  高效率是指正确的做事,高效果是做正确的事。例如,要员工们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满意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采用高 薪酬 ,高福利,或者改善工作环境,或者采用人性化管理。只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员工缺勤率降低了,员工离职率降低了,就可以说企业所采用的政策起到了效果。否则,与之相反的结果,就是没有达到效果。效果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无非是忠诚度、满意度、缺勤率、工作积极程度、离职率、遵守纪律程度、工作完成度、业绩等等。提高效果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上述的内容。也就是为了提高效果,一定会有可以衡量的标准。参照标准,对比实施管理活动前后,就可以知道效果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提高效率与效果的目的,无非是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没有效益,企业就没有办法生存与发展,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企业需要赚钱来进行交纳税收,发员工工资、购买机器设备、购买原材料、打广告等活动。所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最正常不过的。而效率与效果都是附生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是不是企业太唯利是图?不是。企业如果不能赚钱生存,又如何有钱去实施社会责任,又如何能去增进与保护社会福利?假如你连自己都养不活,你还有什么能力去养活别人?有能力养活自己,才能有能力养活他人。企业追求效益跟这种道理是同出一辙的。 企业管理 的终极目的,还是要以效益为第一位的。离开了效益,企业立马会倒闭。没有效益,再高的效率与再好的效果,都是一句空话。一切效率与效果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效益而实施的。效益第一,效率第二,效果第三。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