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中国营销传播网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计划的精髓是一个大脑通过计划优化资源的利用。市场的精髓是充分利用每个人的能力。设计良好的市场化管理一定能打败大一统的计划管理,因为前者只是利用了一己之力,后者则利用了可以无限放大之力。

    一位客户因销售业绩下滑,和我一起讨论对策。

    在调查了这个企业的情况后,我发现,这个公司有几个不同产品,而所有产品的销售计划都是由一位销售总监做的,总监做出销售计划后再交由下面的各个销售部门执行。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老总的解释是,销售总监是公司里最能干的人,同时又是对公司最熟悉的人,他来做计划能够保证不遗漏任何销售机会。

    和销售总监谈话后,我发现,一方面他非常强调公司统一指挥的重要性,他认为现在由他一人做全面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又不断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他没有办法了解和管理足够多的事情。他挂在嘴边的话是:如果再多给我一周时间,我能把计划做得更好。而在总监没日没夜加班的同时,他部门几十个员工经常不知道该干什么。在总监的计划没有排出来之前,他们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很多企业我们都能遇到。

    企业里有几百个脑袋,但我们只使用其中的一个,而这一个大脑就往往变成了企业的瓶颈。市场的信息、产品的信息、客户的信息、渠道的信息和员工的信息都要汇集到这一个大脑,这个大脑接受和处理信息的速度和质量就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企业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老板相信“统一计划”很重要,相信统一计划能带来优化。而要做好统一计划,最好的办法是把计划权统一到一个人手中,有时是老板自己,有时是老板认为最能干的某一个人。

    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哪个更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走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之路,在中国还是一个没有完全确定的事情,因为计划经济有它非常诱人的一面,就像前面例子中我们看到的那样。但我的研究告诉我,虽然计划经济的逻辑好像是对的,但实际执行结果肯定是糟糕的。

    为什么计划经济无法实现其理想的结果?因为在计划经济假设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具备,那就是让一个大脑掌握所有的信息。我们即使再添加多少信息员、多少做计划的人、多少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企业里和市场上的信息都永远无法让一个大脑全部掌握,因为对经济或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信息(例如,客户需求及其变化)往往无法表达,无法变成文字或数字,因此也就无法集中。

    很多人相信计划的万能,但万能的计划不可能成功。不能成功的另外一个根本原因是,任何不是一个人自己制定的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都会被大打折扣,因为谁都不愿意“被计划”。国民经济管理是这样,企业管理也是这样。为什么很多企业在大喊要提高执行力?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执行力。而没有执行力的原因往往不是员工不敬业,而是上面根据计划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是他们根本没有兴趣的事情。如果企业不能从“由谁来做计划”这个根上解决问题,所有关于执行力的学习 都是无用的。

    我给前面例子中那位老板的建议是“用市场化的方式管理企业”。

    什么是市场化的管理思路?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推动和利用每个员工的力量来帮助企业发展,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超人的超级计划能力上。

    如何做到市场化的管理呢?

    在战略上,老板/老总要给出清晰的战略方向,确定做什么,不做什么。

    组织结构上,要打破大一统的格局,尽量让不同的(例如,按产品划分)业务部门互相之间没有牵扯,尽量减少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的必要,尽量降低每个业务部门的复杂性。

    在人员计划 上,尽量让更多的人负起全部的责任,包括计划的责任,而不让他们仅仅做执行者。

    最后,要为每个人,至少要为关键人员/人群设计好激励机制,让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工作,而不是因为要完成计划而工作。

    而老总自己,则要从一个万能的计划者,变成一个指引方向者、协调者和激励者。

    市场化管理并不是完全不要计划,而是用很多实在的小计划取代一个远离现实的大计划。

    计划的精髓是什么?是一个大脑通过计划来优化资源的利用。市场的精髓是什么?是充分利用每个人的能力。设计良好的市场化管理一定能打败大一统的计划管理,因为前者只是利用了一己之力,后者则利用了可以无限放大之力。

    ◎让员工从心里接受和认同公司的选择,一般有两个做法:一是让员工参与讨论,让他了解这样做跟他有什么关系;二是要跟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

    ◎小公司往往一人多责,这是合理的。但长大了,人多了,就要逐渐把事情分开,让一人专职专责。很多公司这么做了,但员工却容易走向本位主义的极端。如何把公司整合到一起,就成了一个新问题。“分”其实不是目的,“和”才是目的。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