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总裁网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中国经济是典型的“能人”经济,所以,中国式管理也就毫不例外地沦落为“能人”式管理。中国的民营企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也都离不开老板这个“能人”。在中国的企业里,往往都只有老板的意见才是最正确的,只有老板的命令才能发挥行政作用,一切制度规则最终都是笑谈,任何经理人都无一例外沦为傀儡。

    所以,在中国的企业中,几乎天天都上演着“生死大战”,几乎每一幕都惊险无比、精彩绝伦,而且每一次都只有老板才能去解决,每一个问题也都只有等着老板亲自去发现,甚至每一件事情都离不开老板的决策。很多企业的现状是:老板一来,个个都不自在,老板一走,人人喜笑颜开。尤为悲剧的是,很多老板还都习惯了这个“能人”的角色。这就让中国企业无一例外地被贴上“人治”的标签。

    但是,德鲁克先生却告诉我们:管理得好的企业,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一个有效管理的企业应该是天天都平淡无奇的企业!就这个观点而言,能人经济、能人管理和“人治”只会让中国企业没有未来!

    有点管理常识的人都知道,有效管理其实是预见性的管理,能够防患于未然,依靠的是制度、规则和系统。只有制度科学、系统完善、规则严明的管理才能让企业健康并持续发展。那些依赖天天都来一场运动、人人都脱光脊梁挥舞着大片刀直冲而上的管理模式,最终的代价都是惨重的;那些处处依靠老板的人格魅力和权限才能发挥作用的管理早就应该淘汰了。那些在突发事件中表现英勇的人和事固然激动人心,但是,管理需要的不是停留在时候对英雄人物大张旗鼓的表彰上,而是要扎扎实实建立避免发生这些突发事件的机制。

    道理归道理,大师是大师,在中国的企业家群中,好像只有张瑞敏先生得到了德鲁克的真传,而其他绝大多数的老板都在忙于向名人大师们学习战略、学习怎样改变组织文化。张瑞敏创造的“日清”工作法,就是平淡管理的典范,也让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成为今天的行业翘楚,“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所以,中国企业的老板们首先应该超越自己,应该尽快把自己解放出来,应该从北大研修班 里走出来,尽管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障碍。

    只有平淡管理才能造就优秀企业。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老板一般很少决策,只做重大决策,优秀的公司会先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找出来,设计一套制度和规则来解决反复发生的问题,未来就靠这些规则与政策来解决大多数的日常问题。而平庸的公司和老板天天几乎都在决策,平庸的下属更是事事等着向老板汇报、处处让老板决策,然后直到让自己变得更平庸。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