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里,出现沟通不畅、部门协调工作增多、同事之间配合不默契等此类的问题,常常与忽视“目标”有一定的关系。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每个人都有思想,有自己的想法。
在一个团队里,将各个人不同的想法捏合为一致的想法,往一个目标努力,是管理者长期要做的一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从中更能体现出管理者的领导力。
但,谈何容易?
如果团队成员想法不一致,力没往一处使,这工作推进起来当然就困难重重。
问题是,人多复杂啊。
不仅每个个体的想法不一样,在企业里作为管理者,我们还得协调部属之间的关系。
比如,A部门有3个员工,作为部门的头,你不仅得分别把握好这3个人的想法,与他们3个人分别处好关系,你还得注意ab、和c之间的关系,或者bc和a的关系。
人越多,这中间的各种关系就越微妙、越复杂。
中国人很看重“面子”。
对于不少人来说,自己的面子比组织的目标更重要。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甚至只是为了出一口气,他们可以无视组织的大目标。
例如,在企业里某个会议上,参会者有A部门全体人员,B部门全体人员,还有他们共同的直线上司。
如果A部门的负责人在会上慷慨陈词,风头很劲,让B部门的负责人感觉到自己在直线上司和部门的兄弟姐妹们面前丢了面子,而刚好由A部门牵头的本项工作需要B部门的密切配合。
您说,B部门的负责人散了会后,会心甘情愿的全力配合吗?
我看只有一种情况下有可能全力配合,那就是A、B部门的负责人平日私交不错,而且B部门的负责人有一定的格局和胸怀。
否则的话,B部门的负责人带领本部门的人全力支持A部门开展本项目工作的可能性很低。
当然,大家都是成年人,凡事不会做在面上。
B部门负责人必定在会上,当着直线上司的面微笑着应允会积极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全力”配合,这个“度”就只能由他去把握了。
我想,这样的情形在中国企业里是常见的。
中国企业每日 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内部协调,而真正花在顾客身上的时间可能少很多。这种情况在越大规模的组织中越常见。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一分为二的来看:
首先,德鲁克告诉我们,“企业绩效要求的是每一项工作必须以达到企业整体目标为目标,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追求企业整体的成功上。
也就是说,每一位管理者在组织里,应放下“小我”,放下“面子”,在自己的“面子”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相矛盾时,以企业整体目标的达成为最重要的事项。
而不是本末倒置,首先看“我”感觉爽不爽,我爽了,我感觉有面子了,我觉得受到尊重了,我才会“适度”的配合你。
当然如果要我“全力”配合你,更得让我清楚的知道,目标达成后我的部门,包括我本人,有什么切实的利益。
在越大的组织里,一项工作推行起来的难或易,并不是因为这项工作对企业整体目标是否有利,而是相关各个部门的人在打了自己的小算盘后,由他们的即得利益来决定。
做这事,于“我”有什么利?于我们部门有什么利?
如果对我没利,对我们部门也没利,甚至从短期来看,还会增加我的工作量,或者影响我的即得利益。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才不管你什么企业整体目标不整体目标呢,我是不会顺从的配合的,你上面推一下,我就应付的动一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组织,特别是大型组织中,变革总会遭遇极大阻力的原因。
也是为什么我们说组织的变革需要有强大领导力的领导者全力、直接推进的原因。
第二,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渴望受到尊重。
所以,我们在组织里,应该时刻检视自己的言行是否伤害到了他人,是否顾全到了他人的面子,而不是自顾自的表现,出风头,总想将其他人的风头盖在自己的身下。
一有功劳了马上伸长了脖子,大声吆喝,生怕没人不知道这里有你的功劳。
一出问题了,跑的比兔子还快。
柯维告诉我们,沟通的利剑是品格。
一个人嘴巴说的再好,时间长了,同事们自然知道他的几斤几两。
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修炼自己的品格,磨炼自己的胸怀,成为一个真正行得正、坐得稳的人,才会在组织里形成良好的口碑,树立你的个人品牌,那么你的工作自然就容易被同事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