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质量=良心+责任心,这样好记,也容易理解。我们要教育员工拿了公司的钱,又没干好活,是不是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如果因自己没干好的事情,造成公司大的损失,良心更过不去,生产和品检人员也同样会反问。大家有了这个意识,再适当往下引导,这个质量原因也不是很难控制,只要稍微有点责任心,就不会出这个质量事故了。同时,我们要强化培养员工品质的三种意识、三种控制和一种方法!

    一是自检意识。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生产质量控制的密决是:让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产品。要求员工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要自我进行检验,只有自己认为是合格品,才可以流向下道工序,在自检中发现的不合格品,要自已做好分类并把它转化为合格品。曹达公司针对每个岗位、每个工序都制定了具体翔实的检查项目、检查标准、检测方法、缺陷等级,要求员工要熟悉掌握自己的岗位必须关注哪些不合格项,让大家认识到只要我们每个岗位都把好了产品质量关,那么我们生产的产品就是合格的产品。

    二是互检意识。对于上道工序流过来的产品,要求员工必须进行复检和补位,经检验认为是合格品,才可以进行生产,对查到上工序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反馈。坚决做到不制造不良品,不接收不良品,不传递不良品。发现不良品及时通知责任岗位,避免产品问题继续存在,并做好补位工作,把不良品转化为合格品。教育员工每个班组是就一个集体,我们只有做到整个线上的所有环节都是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我们才能拿到全额的工资,我们才是合格的班组,优秀的班组,强化员工的互检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是专检意识。做了自检和互检的动作后,车间主任就要加强对专职检验员灌输了:员工一边要生产,一边都在做自检和专检的工作,做为专职的检验员,就更应该有强烈的质量控制意识。

    对于品质的控制,我认为只有紧跟了过程控制,才可控制住品质。

    一是首检控制。在产品上线前,必须要求班组长、技工和领料员工,对在要投入生产的物料,都要仔细核实;要使用的设备,要确认性能是否稳定完好。然后小批量生产产品,通过检验前5件产品来确认产品是否合格。合格后再上线生产,不合格要查找原因,直至合格才能批量生产。

    二是巡检控制。在生产过程中,质检员和质检组长要对产品进行抽查,要用80%的精力关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如:生手员工、关键设备、关键岗位等。

    三是终检控制。在收线时,对于最后的产品,要重点控制,往往此时员工的心态都比较急躁。而且最后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倒置检验,所以越是快完成时的产品,越要严加控制!

    最后就是严格按PDCA做事,即每日 生产早会上,都要分析昨日生产中出现和碰到的质量问题,深入分析这些质量问题的危害性,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不合格品一旦出厂,不仅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将损害用户利益,接下来分析产生这些质量的原因,层层追溯,明确质量责任,找出漏洞;在此基础上,分析应采取的措施付诸实施,及时改进不足。整个活动过程要真正做到“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质量责任未明确不放过,纠正措施未落实不放过。”管理者每刀手握“明刀”,每日 追求质量提高一点点。

    相信通过坚持运行331法则,公司的产品质量一定会走上一个新台阶。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