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中外管理》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卷首语

  乔布斯与韦尔奇易被忽略的两句话(下)

  龙年需要反思的自我管理之道

  乔布斯无疑是一位经营大师,但他恐怕算不上成色十足的管理大师。按照“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的分析,管理首先是自我管理,其次才是组织管理。显然,曾被自己缔造的公司开除,以及英年患癌而过早离世,都说明乔布斯的自我管理有明显硬伤。

  这方面,杰克·韦尔奇更值得我们职业经理人学习。

  韦尔奇的两张脸

  如今,骂体制的人太多了,以致几乎成了“思维进步”的标志。刚刚结束的两会期间,有多少场内外的朋友在愤懑不平,也包括我在内。但作为企业经理人却一定要冷静,为了我们的未来,轻易不要趟一个连韦尔奇都绕着走的雷区!

  当你上面只有一个老板或董事会时,身为经理人的你在想些什么?很多人对此讳莫如深,其实你的位置决定了你只能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担任第一把手!只是绝不能说而已。因为在中国的文化里,直言“扶正”既是“犯上造反”的确凿罪证,也是“品行不端”的绝好材料。正所谓,表露得越直白,成功的可能越渺茫……尽管,这其实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人生追求与事业追求。

  那么,除了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要三缄其口之外,高层经理人还需注意什么?在《韦尔奇自传》中,这位全世界的楷模花了很多笔墨讲述自己脱颖而出的经过。其中,第48页有一段很短的文字,非常不起眼儿,但它却对我们经理人极其重要:

  “官僚作风经常使我感到气馁的时候,我会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而不是公开的批评——特别是不针对那些位高权重的人。……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就不能让运转中的‘风车’发生倾斜。”

  接着,韦尔奇说道:“如果我抱怨这个体制,我就会被这个体制拿下。”

  这是我们印象中那位雷厉风行、敢想敢干、不惜背负中子弹骂名的韦尔奇吗?!我至今都还记得13年前韦尔奇出席上海《财富》论坛时,是如何慷慨激昂地表达着自己对官僚主义的“刻骨仇恨”,甚至咬着后槽牙挥舞着拳头说:“我们要踢它!打它!”看上去就跟文革小将批斗走资派似的。在其自传里,“换人”、“走人”等令人不寒而栗的字眼儿也是频频闪现……但同样是韦尔奇,有时却变得很胆小。

  忽而谨小慎微,忽而横冲直撞,我们该如何解释世界第一经理人这截然不同的两张脸?

  先拥抱,再打倒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韦尔奇的“变化”是从一个瞬间完成的:就任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也就是担任一把手!其实韦尔奇早在1970年代初,就已开始考虑运作整个GE了,以致当选时他直言自己“迫不及待要行动”。但是,在梦想成真之前,韦尔奇却选择了“回避”。连在我们看来浑身是胆的韦尔奇都选择了“回避”!这说明什么?

  毫无疑问,我们大刀阔斧进行变革 的冲动,总是与深切感受到当前企业机制之弊紧密相连的。但我们有多少人是在冷静地观察,缜密地思考,谨慎地为未来打下基础?而我们又有多少人在看到组织弊端之后总是高声地抱怨,无忌地指责,在因此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又心灰意冷哀叹怀才不遇?后者我们见得太多了。

  要知道,你成功的基础,就是你所批判的机制!因此你在革旧体制的命之前,必须首先为这个体制所包容。在它接受你之前,它是不会允许你去改动它的!然而,这正是很多经理人的共同盲点!过早暴露自己的锋芒,过早将过于强大的群体树为敌人,最终换来的只会是过早“被拿下”的人生刺痛……

  最近国内外的重大变化,都再次说明:在你还没有登到最高峰之前,要学会尊重现有体制,才能最终赢得一个去变革 现有体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管理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苹果公司(Apple Inc )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由史蒂夫·乔布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和罗·韦恩(Ron Wayne)等人于1976年4月1日创立,并命名为美国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 ), 2007年1月9日更名为苹果公司,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比蒂诺。……
阅读更多【苹果】公司相关文章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