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许多企业都在认真落实“质量振兴纲要”,注重以产品质量管理为争创名牌的基础,并且在改进和强化质量管理上花了不少投入,作出了很大努力,有许多企业也因此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仍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中虽也抓了质量管理,但往往存在抓不全、抓不严、抓的标准低、抓的效果差的问题,使企业的质量管理走入误区。
综合起来看,这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五重五轻”:
重扬名投入,轻装备更新。眼下有不少企业广告宣传意识很强,甚至往往不惜投入重金,在报纸上刊登整版的产品宣传广告,在电视台、电台 黄金 时段反复播出这些经浓妆艳抹层层包装的广告,以期提高产品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扩大产品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但是,对于企业技术改造、尤其是事关产品质量的机械装备和工作母机却舍不得更新,更舍不得花重金搞升级改造。如此轻本重标的作法,最后导致了产品质量不高,甚至被市场冷落,在竞争中失利。
重企业标准,轻用户标准。产品标准是产品质量的量化规范。抓质量管理应从标准化的订立和落实上着手。在标准订立中,多年来企业界一直有着两种说法,即是以企业标准为主导,或以用户标准为主导。主张以企业标准为主导的企业认为,用户标准各异,以用户标准规范产品难度很大,所以,这些企业理所当然地倾向于以企业标准为主导。其实,产品生产出来是卖给用户的,只有产品推向市场后,得到用户的选择和接纳,才能变为商品。因此,企业标准虽然对消费有引导作用,但企业标准的确定,又必须建立在对用户标准的筛选并择优吸收的基础上,用户的要求更应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重企业标准而轻用户标准,就会脱离消费对象,形成无的放矢,吃苦头的最终还是企业自己。一些名牌厂家生产的产品有时并不好卖,原因多出于此。
重质量稳定,轻质量创新。产品质量的稳定是名牌的特色,在名牌打出以后,作为依托的先进质量标准是要相对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质量就不要升级创新,即使是名牌,如果不抓质量创新,在众多以己为目标的竞争对手攻击面前,也会失牌子丢市场。一些名牌产品,过去名声很响,有的是叫响全国几十年的老名牌,但正因为不抓产品质量创新,未能从单一标准向多元标准渐次推进,所以在质量竞争中打了败仗,最后销声匿迹被消费者遗忘。这一教训过去有,而现在还在不断发生。
重产品质量,轻宣传质量。产品质优,只是具备了创名牌的物质基础,但任何名牌不是这奖那奖的权威认证机构所确定的,倘若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也是无法扬名天下的。现在,有些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在抓好产品质量的同时,却不重视广告的宣传质量,未能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广告宣传的办法,怎能使自己的产品优点闻名遐迩?有的名牌产品企业,虽搞了广告宣传,但只把它作为简单的产品介绍,还是不能打出名牌的名声。可见,“好酒也要勤吆唤”,只要是并非不顾自身经济实力,必要的广告宣传委实轻视不得。
重商品质量,轻服务质量。有的名牌产品生产厂家,认为自己的商品绝对可靠,所以对售后服务不重视,或认为产品反正供不应求,服务质量差一些也不会影响销售。少数企业甚至把销出去的产品当作“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再也不闻不问。殊不知,即使产品质量再好,但用户在购回后也需要使用方法的指导,而且任何产品,尤其是高档高价耐用消费品,都需要及时保养和维修,如果对服务质量弃之不问,认为那样做会增加费用和麻烦,结果只能是销出一份货,断了一条路。
有鉴于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存在的这些误区,企业必须改变偏颇的质量管理方法,实施正确的质量管理措施。首先,应坚持标本兼治,在坚持广告宣传质量的同时,促使产品质量不断升级。要采用国家甚至国际产品标准,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创出超国际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为名牌的叫响打好物质基础。其次,要注意“取悦”用户,按照引导消费的要求确定产品标准,主动征得消费者对产品美学和实用性方面的要求,把众多消费要求结合起来,加以选优,定出源于用户标准又高于用户标准、能够引导消费新潮流的产品标准来。再次,注重不断创新,通过产品标准的更新、换代和多元配套,优化质量基础。第四,争取有较高资质等级的质量认证机构的产品质量认证,借助权威评价打出产品质优的名声,进入名牌的地位。第五,强化售后服务,使优质产品名扬四海,塑造企业优质商品、优质服务的形象,以此引来更多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