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王圆圆 湖北大学商学院 管理学家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据统计,我国员工每年人均建言不到0.2条,先进单位约1条。一项对浙江省73家企业、四千余员工的调查发现,51%的员工认为参与建言活动程度不够,28%的员工对建言活动兴趣不大。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员工私底下建言很多或者牢骚满腹。“主人翁”何以变成“主人嗡”?

建言没效果。员工建言没效果的原因有:建言活动往往是走过场,应付上级检查;员工的建言被领导代表甚至歪曲;人微言轻;只发现问题,没找到对策;没有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或者主要的问题;有些已经形成的决议,尽管可能是错的,但是有时连一把手都难以更改,何况是一般员工;若要实施所提建言,可能需要暂时的利益牺牲,大家不接受;没有落实好的建言。

不敢建言。在中国,很难将人与事截然分开。一是很难将别人的人与事分开,二是很难将自己的人与事分开。加上其他原因,导致员工建言时有畏惧情绪。具体原因有:顾全面子,不愿当面辩论;朋友的建言一定要支持,对头的建言一定不要支持;怕报复,大多数员工并不相信管理者会替他们保密;在员工之间关系不够良好时,员工会倾向于把别人的建言理解为对自己的批评指责;如果建言是针对别的部门的,会被认为多管闲事或不怀好意;如果建言明显有利于自己的部门,会被别的部门强烈反对;怕建言被更高的管理者接受,对直接上级“功高震主”;怕建言生效后不得不“能者多劳”;管理层不喜欢听批评性的建言,这意味着挑战他们的权威;经常建言的员工不被认可,会被认为刁钻、发牢骚或故意制造麻烦;大多数人不认可的建言会被认为是不好的建言;担心建言不正确或不成熟;只提一些鸡毛蒜皮的渐进型建言,不敢提伤筋动骨的变革 型建言;担心他人以组织或集体的名义压制建言……

不愿建言。很多员工对建言活动不感兴趣,缺少积极性。具体原因有:领导都在明哲保身、得过且过、不敢变革 ,我急什么;领导没有以身作则,家大业大浪费得起,我瞎操什么心;自己享受不到建言的好处,创造几百万的效益,却只得到几百元的奖金甚至只得到一份荣誉证书;缺少宣传,别人不知道是我做的贡献;别人的短期效益和直接效益明显的建言奖励很多,自己的短期效益不明显,但长期效益、间接效益和整体效益很大的建言,所获奖励却很少;建言可能被别人(同事、领导)抢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单位的发展和效益操心不是自己份内的工作;领导可能会将员工本职工作以外的建言作为他的本职工作,从而奖励较少,或者将其他人的本职工作以内的建言作为额外贡献,从而奖励较多;一些变革 型的建言,会造成自身利益的损失;个性内向。

不能建言。即员工没有权力、能力或途径建言。具体原因有:资格、资历不够,没有权力建言;由于受岗位、知识、能力、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员工发现不了问题,没有能力建言;有建言的能力,但是缺乏辩论和解释的能力;很多员工并不知道每个部门和主管的明确分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建言方便,更不知道那么多条建言通道那条能用,导致不清楚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向谁建言。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分工》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分析]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