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李国威 福布斯中文网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不知道什么时候,“陈述”这个词传到了中国,以前我们都是领导讲话、训话、演说、训导,等等,其特点或是照本宣科,或是即兴道来,而外国的“presentation”(陈述),则需要与听众共享图片和文字提要,以不念讲稿的形式完成演说。

我在外企遇到太多这样的例子,一名员工、经理或高级经理,什么都好,业务好,人品好,长相好,运气好,人缘好,就是有一项,“presentation skill”(做陈述的技能)不够好,所以不能被提升为总裁、总经理。

陈述这玩艺儿,学问大矣。

首先看你胆儿够不够大,敢不敢对着众人讲话。美国有一项统计,有差不多百分之九十的人表示,“当众发表讲话”是仅次于死亡的一件最令人恐惧的事情。可见这不是件小事,需要很大的勇气。

相比于讲话、演讲,陈述最可怕的是,下面坐着的是给你挑刺的人。现在的商业陈述,或是你在单位推行一项主张,或是让老板批准一项预算,或是让客户买你的产品,你得针对他们可能挑刺的角度去陈述,所以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准备。你以为准备得很充分了,一上场,不知怎的腿还是抖。

我们公司多年前有过一位副董事长,业务特棒,人也特聪明,就是有一点,不能容忍平庸的陈述。有一回,他的部下给他做陈述,他突然抄起一张人家打印出来的陈述稿,慢慢地,有节奏地,一下一下地撕碎,然后把碎纸放在嘴里嚼,还用含混的口齿说:“这个陈述太差劲了,让我恶心。”那种平静的残忍让人胆寒。

还有一次,他听部下的陈述到一半,站起身来,什么话都没说就走出去了。过了半点钟,又过了半点钟,部下战战兢兢地找到他的秘书,说我们的陈述刚到一半,老板哪儿去了。秘书用无比惊奇而同情的目光望着他们,说:“天哪,他现在早就在专机上,快飞到另一个城市了。”

后来这些事太多了,董事长受不了了,下狠决心把副董事长赶出了公司。这对公司业务一时有不小的影响,很多人都问董事长,为什么把这么优秀这么聪明的领导人赶走了,董事长气鼓鼓地说:“因为,因为他不尊重人。”

想起来,前几天我也做了一件残忍的事。一家供应商给我们做陈述,二十多页的PPT,好几个人轮番上阵。我感觉时间太紧了,就不停地对陈述人说,“好了,明白你的意思了,进入下一页吧”,“明白了,下一页。”最后陈述完成了,节奏却被我搅得乱七八糟。我的同事说:“你怎么这样,人家一个人就讲三张PPT,刚一开口,你就说下一页,人家背了半天,还没说上两句就下去了,换下一个人了,这算什么呀。”

总之,你做陈述,下面坐的就是你的敌人,他们或者张牙舞爪,或者笑里藏刀。陈述和质疑你来我往,刀光剑影,你被乱箭穿身,却要岿然不动。

在面向两条腿敌人的同时,你还要应对技术的敌人。越来越花哨的PPT,给你的陈述增添了色彩,像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做陈述,演示视频就是照着好莱坞大片的标准做的。但是,技术很可能会在关键时刻莫名其妙地背叛你。

前不久,我们请了一位营销界的大腕讲品牌推广,他一上来就说:“今天我的presentation,主要是分析一个案例,这个案例的背景、实施过程,都在这部短片里面,现在我先请大家看短片。”

一般在这种时候会发生一件事,就是短片放不出来了。会场静静的,前排的人都能听到他的电脑在嘎吱嘎吱地读着那张光盘,可是大屏幕上一直是空白。他尴尬地笑着说:“我的光驱罢工了,现在我把视频文件拷贝到桌面上,肯定行的。”我们就看见屏幕上windows界面一个信封往另一个信封不停地扔东西,扔了十分钟还没完,可怜的大腕就跟观众讲不着边际的闲话。屏幕上东西扔完了,大腕去点击新的文件,双击,双双双双击,文件还是打不开。

有经验的陈述者,一般都不在众目睽睽之下跟电脑较劲,而是说,帮我找一个IT工程师来,现在我们先讲点别的。

2008年我们公司做奥运营销方案,有家公司来我们订的酒店做陈述。竞标公司一行人鱼贯而入,却不同寻常地纷纷挤到会议室后面,只是把一名身着紧身黑衣、留着长发、头上闪着油光的苍白而瘦削的男子推到台前。

紧身男用结结巴巴的显然是背诵的英文说,很抱歉,我们的陈述人病了,今天由我来替他陈述。

我可以明显地听出他的呼吸在加速,声音也渐渐微弱,身边的老外疑惑地看着我,问我他说的都是什么呀。我刚刚扭过头想跟老外解释,只听见台前“扑通”一声巨响,再回头看,陈述人不见了。我跟着几个同时起身的人冲过去,只见陈述人躺在地上,双目圆睁,呼吸急促,口中喃喃有词。有人大喊:“快叫医生来!”这时发生了我最不理解的一幕,跟陈述人同来的人纷纷夺门而出,瞬间不见了踪影

酒店的人把昏倒的陈述人扶走了。我至今也没有想明白这一切怎么会发生。这是我经历的最富戏剧性的陈述。从理论的角度看,它说明陈述这件事对人生之挑战确实可能到了命悬一线的高度。
 
作者是美国通用电气中国公司公关传播总监。福布斯中文网将独家连载《金领手记》,谈及商业,商务人士的生活,职场生存的秘诀,这些听来严肃的主题在作者笔下变成“成功必有怪癖”,“老板为什么不生病”,“商务人士为什么都白头发”,“你会不会雇漂亮的女秘书”这样轻松诙谐的故事,也带着对职场、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让人读来时会意而笑,不时击节叫绝。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