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世界经理人CEO周刊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所有的失败都是管理性格的失败,因为,投资、产品问题,都可以靠别人帮助解决,而管理心理,真的跨越不过去。

  你的公司员工或是下属,是否背地里抱怨这七件事?

  1、工作压力太大,整天带着面具上班;

  2、得不到授权,有被疏远的感觉;

  3、你的承诺不兑现,公司充满政治色彩;

  4、因背景、学历、资历原因受过歧视;

  5、开会只是走走形式,每个重要决定都由你一个人做出;

  6、大量的信息被隐藏起来,听不到内部真实的声音;

  7、下属反映你按喜好决定员工的升迁,对人过于严厉。

  我相信你的公司一定有几点与上面的相似。我现在讲七个小故事,请你分析导致这些不正确工作方式的原因。

  故事一:工作压力太大,怎么办?

  王经理,某贸易公司的市场部经理:

  我的一位员工最近陪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参加一个高级研修班,她负责录像、记录和事务性工作,一周下来,疲劳不说,常常要承受客户的冷言冷语。再加上,客户都是海外的大老板,她自己对比起来差距很大。这些使她的压力很大。研修班结业的最后一天,我给她打了一个电话。我只说了三句话,第一是问候,第二让她先回家休息,第三向她询问另一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另一项工作由她负责,而且到了最后期限。我没有意料到,她大发牢骚,抱怨满天,说的都是过头的话。我当时保持沉默,只听不说。

  事后,我想这究竟为什么,平时这位员工不是这样,今天为何反常?因为压力太大。第一,她承受客户的冷言冷语,压力已经够大了;第二,而我询问新的工作又等于向她施加了压力。人的忍耐总是有限,在一定场合会爆发。

  由此看来,一个企业不重视员工的情感或对处于超强度工作状态的员工不表示支持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就一定要改变,否则,由此而来的副作用会积聚起来并寻找机会爆发。

  看看一些服务行业,当员工在处理与客户的关系时会感到巨大的压力。你到餐厅就餐,希望赶走那些没有笑容的服务员,将食品狠狠地摔到他们面前,但你想过没有,对于这些服务生来说,时时保持好心情可能吗?我们得有宽容心。在电话销售行业,销售人员被要求使客户从你的声音感受到微笑服务,他们天天带着面具上班,我们应该将心比心。酒店的礼仪小姐被要求面对非礼的客户也要保持迷人的微笑,这是人性化的管理吗?

  记住:宽容不是软弱,反过来,你的宽容塑造了出色的领导力和优秀的团队。

  故事二:不欣赏的员工,如何处理?

  赵女士,3年前某事业单位的项目部主任:

  我曾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带有政治色彩的企业,这里的人们喜欢在一些小事情上耍小手腕,而领导也热衷于玩这种政治小*戏,但最终是“玩火必自焚”。

  我当时负责一个部门,有一位主管因能力不足,被免职。她对我们这个团队极不满意,伺机报复。一天,她捏造说,我和另外两名同事在一起,诋毁我们的上司。上司也不做调查,相信了她的“告秘”。我们部的所有员工被叫到一起,上司让我们“说清楚”。我当时大吃一惊,这是根本没有的事!我们四人经过对质,谎言被揭穿,真相大白,全是那位主管一人捏造,从此以后,她在我们这个部门被疏远了。

  被疏远是最难受的。第一,你在团体中可有可无,没人理你;第二,孤立无援;第三,感到工作失去意义。

  我是如何帮她树立起自信心的呢?我让她负责一个项目,而这个项目需要跨团队的合作,她必须成为团体中的一员,我首先支持她,然后做别人工作。告诉大家,她很不幸,有过离婚的经历,多从她的角度去理解。我还帮助她介绍男朋友。这一切,使她重新找回了“家”的感觉。

  记住:你永远不能疏远任何一个员工,不管你多么不欣赏他。你的任务是找到他的独特基因,然后,启动基因程序!

  故事三:失信了,会怎么样?

  安先生,某物流公司职员:

  这是我一位朋友的真实故事:一家事业单位领导找我的朋友谈话,暗示我的朋友去他那里会有更好的个人发展前景。在调动之前,这位领导许愿说,“先过来,半年后提拔你。”

  我的朋友信以为真,轻信了他的话,调了过去。结果,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再也不提我朋友的发展问题。你说,我的朋友还会相信这位领导的话吗?

  人类有三个特征:第一,害怕丧失社会地位;第二,对拥有影响力的渴望;第三,对不讲信用的厌恶。企业领导者常常低估下属对其是否信用的重视程度,破坏自己做出的承诺。

  记住:别人对你的信任就像一棵树,生长需要很长时间,但瞬间可以被你锯断。

  故事四:敌视圈外人,对吗?

  邢先生,某外资企业的副总经理:

  我在南开大学上课时,为了案例讨论,教授将我们分为几组,并按组给成绩。课堂结束后,我询问同学哪一组好,几乎每一组的同学都能找到一处自己强于对方,总的说来认为自己一方比另一方好;而当问起对另一组的评价时,每一个同学都对对方提出批评,哪怕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也不例外。

  如果把他们放到竞争性更强的*戏中呢?我记得,在模拟决策实战演习中,对本组的积极态度和对对手的“仇恨”态度不断上升,教室里充满了敌视的情绪。

  我所在的小组,一位大型国企的CEO因为开董事会离开课堂,等开完会时,马上给我打电话,第一句话是,“我们排在第几?”

  对事物和人进行分类,划分你我,是人的本能。我们天生喜欢分类思考,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哪些是危险的,哪些人是不可信的。

  在你的企业中,如果想让一个群体达成某个协议,只需设法将甲(你赞成的)归于好的、有益的一类即可,而将乙归到困难的、危险的一类即可。在公开选拔高级干部时,我们看到组织部门将中意的挑出来,只需给其他所有的人选标上负面标签即可,然后再给选拔的人编个理由即可。想一想,是不是这回事?

  记住:人类容易宽容圈内人,容易敌视圈外人。请不要轻视不同类的人。

  故事五:团队为何失败?

  丘先生,某广告公司资深创意师:

  我是一个天生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人,喜欢开会简短、直本主题。我在一家国有单位工作时,发现这里开会总在反复、低效地进行讨论。事实上,这个单位的每个重要的决策早就由CEO做出了,所有的人都按他的眼色行事。开会讨论时,你的意见与他相左,他马上武断地打断别人,副手成了他的“应声虫”。相反,当他不在会场时,大家倒是表现地积极和富有成效。在他任CEO期间,这个单位年年亏损。

  我参加过不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议,深深感到这里的气氛过于官僚化,没有真正意义的讨论,开会好像是为了显示级别存在,而不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

  在很多国有企业中,你找不到实际意义的团队,经常为了应付上级成立若干领导小组,成员都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小组的成果无人过问,唯一关心的是“我是不是在这个小组名单里”。这样的团队是失败的。另外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是,这里的人们仅仅为代表自己利益的小团体工作,彼此之间暗中勾心斗角。

  我们说,企业需要团队,但太多无用的例子说明,人们不愿意加入团队,因为上下级泾渭分明,这不是真正的团队。

  记住:真正的团队是,为一个具体的目标工作,超越职能部门和上下级关系。这样的团队能建立一种团队精神。

  故事六:信息隐藏起来,会如何?

  华小姐,某进出口贸易公司的海外组经理:

  有一家工业公司的管理体系是如此糟糕:采购部的负责人从廉价供应商那儿进货,后来因为供应商的破产,导致公司不得不重新寻找供应商并以高于成本很多的价钱进货;生产部从国外进口设备,但新机器总出问题,后来还是使用旧机器;市场部找了一家关系户作为广告代理商,结果根本不懂广告规律,自己的促销广告为同行做了免费宣传。而所有这些,就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喜欢把实际情况隐藏起来做事,导致公司领导不断做出错误判断。

  我们应该鼓励员工公开自己的想法,鼓励员工向那些“理所当然”的程序提出异议,鼓励公司把所有的事情都摆在桌面上。整个公司创造一种公开的气氛。

  记住:君子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对人说。公开化后,即使你错了,别人可以原谅你。

  故事七:读你自己

  董小姐,自由人士:

  我记起一家纺织厂,它的CEO是作风强硬派,依靠个人奋斗有了自己的工厂。员工害怕让老板发现他们的错误,因为他们看到因为“勇于”暴露自己的问题而被开除的例子。所以,他们总是试图掩盖问题,即使尽早承认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没人说。在这里,犯错误是丢人的事,于是,为了不丢人,就故意不犯错误。在一次,CEO当着众人的面,就一些小失误,对一位重要的管理人员进行了严厉、尖刻的批评。最令我吃惊的是在场的所有人,除了我,竟无一人感到尴尬。他们会后告诉我,这种事是“家常便饭”。几年后,这个公司因处于破产边缘被人接管。

  我研究过无数的失败案例,发现失败的真正原因,既不是投资问题,也不是产品问题,而是CEO的管理性格的失败。因为,投资、产品问题,都可以靠别人帮助解决,而管理心理,真的跨越不过去。

  记住:所有的失败都是管理性格的失败,不论它千姿百态,翻来覆去总是隐性心理出了问题。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推销你的梦想》
        迈克是德国一家保时捷分店的销售经理,他头脑灵活,善于出奇制胜,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招徕顾客,在业界素有“鬼才”之称。可是最近半年来,由于周围新开了几家名车销售店,竞争激烈,接连几个月,迈克所在店的销售额不断下滑,迈克很伤脑筋。
    一天早晨,他拨通几个有购车意向的客户的电话,预约了前去拜访的时间。随后,他叫上一个助手和一名摄影师,带上了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开着新车向第一个目标客户家驶去。
    当车开到那个叫乔恩的客户家门口时,迈克一行下了车。迈克并没有急着去敲乔恩家的门,而是在乔恩家门前屋后转了一圈,然后示意助手将新车开到一个适于做乔恩家的停车位的地方。随后,迈克吩咐那个摄影师给房子和车子拍照,并告诫他:照片看上去一定要有新车与房屋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效果。
    按照迈克的要求,摄影师忙活起来,他从各个角度对车和房子进行取景。不一会儿,摄影师拍好了一张照片,摄影师将照片传到电脑上,通过连接在电脑上的打印机打印出了照片:只见在一栋有白色窗户的赭色房屋前,静静泊着一辆崭新的黑色保时捷,房屋前的几棵树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地面,一片树叶刚好落在新车前面的挡风玻璃前,整个画面看上去是那么协调、完美,不禁让人联想到照片里这一家人的安适和富足。迈克拿起照片欣赏了一番,对摄影师翘起了大拇指。这时,房屋主人乔恩出来了,迈克上前跟乔恩简短地寒暄几句,送上那张照片,然后跟乔恩道了别,一行人开着车,向另一个客户家驶去。
    一天下来,迈克带着助手开着新车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他的这一举动让助手和所有的员工们都感到很奇怪,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两个多月过去,迈克的店没有对新车进行过一次撒网式宣传,也没有跟竞争对手进行过价格宣传战,只是为154户有购车意向的人家拍摄了照片。奇怪的是迈克此举却换来了极高的成功率,154户人家中,有超过30%的住户预约看车,最终的成交率也极高。那些决心购买迈克的车的人,几乎都说过类似的话:“车很漂亮,也许是最适合我们家的一款车。”
    看着销售额一天天高起来,员工们都很惊讶。原来,这是迈克想出的一种聪明的促销手段,他根据有购车意向的人的心理,用一张张车与房屋完美融合的照片,激起他们对拥有照片里那辆车的美好渴望和联想。因为看着照片里新车与房屋完美搭配显示出的那种和谐、丰足的意境,谁不会为之心动并说服自己买下那辆车呢?迈克意味深长地说:“我推销的是车,更是在推销购车人心中那个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啊。”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