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卜安洵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我们已无法读完浩如烟海的企业管理或商业营销的论著。那些论著如果是写给企业的经营者看的,那么就必须是:让他们看得下去,而且真的管用。各类企业咨询公司也正在提供无数的报告和方案,这些方案和报告以基于何种理论模型来解剖他们调研得来的事实?D大任咨询有自己的理念。对于市场和企业,对于营销和管理,我们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模型,更准确地说,是真正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实践模型。

   一、企业的成功不因常态竞争,只能靠极限竞争

  我们讨厌竞争,但也知道只有竞争才是市场优化的动力。所以一切企业的唯一选择是:适应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一般认为竞争中的优势,是靠以下因素取得的:

  1、有限的资源中取得对较多份额的支配权。这类资源必须是同等成本下不可替代的。金融资产、矿产能源、许可证及人脉信息资源等。

  2、对资源进行加工的技术或对技术的应用上具备更多的先进性。

  3、运营战略及行销策略更优。

  但以上这种理论式的概括,对企业经营者基本无用。你甚至很难说清它们是竞争取得优势的原因还是结果。

  关于竞争的更普遍的说法是:如果同样的产品你的价低,或同价的产品你的更好,当然你有竞争力。这似乎成了公理。但这同样对企业的经营者基本无用。因为现实中不会有“同样的”产品,而价格的“贵贱”甚至不是售价的高低所决定的。如果不同意,待我分解。

  我所理解的经营,在中国是两大类,一类是向上做的,卖给法人,主要又是政府。一类是向下做的,卖给自然人,老百姓,即大众市场。第一类生意是一盘无理棋,完全是极限战。价格在买主那里没有衡量的尺度,即便是所谓招标价,也是多少变量,多少较量之下的形式上的数字。如果你相信那个价格是真实的确定的,你也将不久于商场了。第二类的生意似乎可以谈营销法则。但你认为产品同样的时候消费者没有这样想。消费者这样想的时候你又会变着法儿强调自己的东西不一样。如果你认为消费者会客观考察某类产品的异同,或者你认为消费者有本事测算几种消费的价格和效用,你错了。你错在:把买东西的人当成在书房里写营销学论著的教授了。

  我不是贬低消费者。事实上,我是真正把消费者理解为人,而不是市场中的某种可以通过公式推演的要素。有时研究者把它叫购买力。你分析购买力的时候,会发现它最相关的是价格和功用。但你根据公式调整这两个要素试试,看购买力是否在按理论预测的那样变化?善胜者不败,善败者不亡。这善胜与善败可不只是通晓所谓企业理论而已。理论是规则的揭示,现实却是不规则的。理论是有限要素的关联,现实却是无限要素的整合。理论是只讲不做的,现实却是既要讲更要做的。把战略或方案分为预期的和随机的,是对的。企业所作的竞争,也可以分为常态的和极限的。问题在于:不是常态的竞争帮助企业成功,对企业而言,真正有效的仅是:极限的竞争。

  极限的竞争是怎样的:

  发现“命门”

  当万科的王石大声指责顺驰违背房地产投资规律的时候,连这位商界大佬都为他的规则害了。因为对方不是在做产业,而是在做企业。企业的最大利益是击垮竞争企业,然后盈利。顺驰把握了竞争的关键(蛇的七寸之处):占地。理论推理是:如果房地产的一般利润在20%,那么顺驰以高于他人20%的代价拿地岂非不盈利了。其实是:两个20%的基数是不同的,挤出竞争方后的销售环境是不同的,房价通过不同的包装后是可以不同的。所以实际是:顺驰的利润将更高。

  关键的竞争就是切准竞争的关键,使出非常规的手段,击败对手。如果都生产电视机,竞争的关键在哪里?长虹曾以为是彩色显像管,想垄断它。如果经营软件公司,竞争的关键在哪里?王志东认为是产品的领先理念,他推出了协同软件。每一行一业都有其竞争的关键,那是所有同类企业的命门。研究竞争,首先是研究这一点。

   致胜“边缘”

  找到命门所在,如何施出非常手段?非常手段就是常人想不出的,是理论和规则推导不出的手段。我认为,那是一种置于边缘的手段。边缘竞争,即无所不用其极。极之限即边缘。如果尚有空间,是谓没有用足,如果稍有过度,即全军覆没。经济学上的边际最优概念本来可用,但可它的分析环境(坐标)是常态,属于基本无用。

  边缘竞争要求:将员工之利益置于边缘,将成本之负荷置于边缘,将广告之影响置于边缘,将营销之手段置于边缘……当你处于边缘的时候,所有未达边缘的对象,都被你圈于囊中。

   法无定则

  GE有规则吗?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无边界共享,标准化和电子商务是规则吗?不是。他建立它,并打破它,以保证自己始终边于行业竞争的最远端:极限处。

  如果你在竞争中形成了规则,则预示着你的竞争优势开始丧失。规则可以由别人去研究整理,不可以自我建立和执行。“企业生命周期”的出现就是规则之祸的一个证明。所有的系统都在运行中试图寻找其与环境之间作出“刺激-反应”的规则,这些规则的建立促使其熵值不断增加,直到该系统失去自我更新之能力而最后崩溃。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分工》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分析]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