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计算机世界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同西方先进的企业相比,他们的企业好比是骆驼,我们的企业充其量是一只兔子。西方管理骆驼的方法,和我们养兔子的方法有多少共同点?

   SAP的CEO孔翰宁说:“我们从来不相信管理哲学,只相信管理技术!”可中国企业家却不那样看,社会是人的总和,有人就有社会,就有哲学,企业管理还就得靠管理哲学。

   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西方企业的发达,商业经济的繁荣,让不少中国企业家不得不低头,干企业,还是西方人要厉害,都上百年的历史了,过的桥比咱走的路还多,还得多向西方人学习,于是,中国企业家都好像找到了打开阿里巴巴宝库的钥匙,今天是ERP,明天是巴菲特的营销,后天又是韦尔奇的管理。  我们不否认西方企业管理的高明,要不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西方的企业占了一大半,基业长青的企业也以西方企业居多。

  但是西方人的那一套东西,对中国企业到底有多大用处,实在难以说清楚。

   我有一个朋友,几年前,他很兴奋地拿一本书给我,说这本书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实现百年之梦,我一看是一本大部头的西方企业管理的书。

   大致翻完之后,他迫切地问我的感觉如何?  

   “这本书没有多大用处。”

  “什么?”  

  “这本书写的东西和我们中国企业的运作有什么关系呢?”我反问道。

   “怎么没有关系?你看里面的企业哪一个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可口可乐、IBM、惠普、微软、松下。”  “这些企业很大,我们的企业很小。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他们是骆驼,我们充其量是一只兔子,他们所谈的是管理骆驼的方法,这和我们养兔子的方法有多少共同点呢?”

   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管理书籍所谈的企业都是世界上非常优秀的企业,比如:美国通用、沃尔玛、宝洁公司、雀巢等,这些公司已经足够大。

   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未来数年内都很难达到他们的规模,他们的经验尽管是正确的,但对我们目前的中国企业来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中国最了不起的“海尔”的总资产只有美国GE的几十分之一,就规模而言,是不是一只骆驼,一只兔子? 

  “娃哈哈”年销售额约10亿美元,够牛了吧?而同是食品企业的“雀巢”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就是一个“娃哈哈”。  用牵骆驼的办法来牵兔子,无疑会导致很多问题和困境。

   骆驼前进需要稳健,因为它的骨架大,不能跑得太快,太快就散架了,所以跨国企业谈战略管理、谈市场占有率、谈沟通;而兔子需要速度和灵活,所以中国企业运作需要生存,需要利润。

   牵骆驼,需要注重战略管理,方向不能出错,否则调整起来很费力,所以西方管理理论强调战略管理、强调沟通管理。

   而牵兔子,要求快速奔跑,速度是关键,速度是获胜的前提,所以在中国企业运作中,所谓战略管理,所谓平等沟通管理远没有西方跨国企业管理那么重要。

   对于小规模的企业而言,对于生存期的企业而言,市场占有率和回报绝不是成正比的,而沟通远没有到跨国家、跨文化管理的程度,中国企业大多在一国之内,一个文化之内,绝没有到跨国企业管理中的沟通难度,中国企业管理中的沟通一定是功利性的,是目标、过程和反馈的相互传递。

    重速度、求利润,这是小规模企业的生存方法,这就是牵兔子的方法。

   如果我们牵着兔子花大量的时间研究战略,或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或片面追求完美产品等,只能是一种误解,只能是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同时错失中国企业获胜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企业管理论总给人远难解近渴的感觉,中国企业需要的不是如何卓越下去,不是需要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需要怎样从零到生存,从生存到发展的问题,我们需要快速跑起来,边跑边观察情况,边跑边调整,所谓边扣板机边瞄准,如果你瞄准的时间太长,成功就不是你的了。

   牵兔子的方法,是中国企业在中国环境下如何有效获得成功的方法。

   等我们的兔子长得越来越大,变成骆驼的时候,那些西方企业的管理就可以用得上了。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