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夏欣 中国经营网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自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来,中央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已陆续开展了近五年。从国资委最初试点的八家央企开始,已逐渐推广到目前五十多家央企。然而,研究表明:尽管很多企业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但是,管理者对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并不满意。

近三年来,一直为本土企业提供风险管理交流服务的中国风险管理者联谊会,在与近千名风险管理专业会员深入接触后发现,目前国内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有如下三大特点:

首先,起点不同,差异巨大。以上市公司或者集团公司为例,很多企业产业链很长,大多数企业都涉及境外的经营活动。因此,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这类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时间也比较长,最早的甚至从2000年就开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而建材、交通运输企业等传统行业则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才启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较早一批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大多都是从内部控制入手。这些企业往往首先在上市公司做模板,有了效果之后再从集团公司进行试点,然后积累经验逐步推动到其他的分公司。因此,到目前为止,中海油、五矿、中国移动、宝钢等最早的一批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从组织机构到信息渠道再到日常的管理维护,都比较成型。这也是上述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表现良好的原因之一。

然而,还有更多的企业虽尝试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但苦于无法找到更好的切入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清晰的管理对象。因为风险管理是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企业对自身面临的风险都不清楚,风险管理怎么能够有管理对象?

第二,建体系容易,持续运营难。据了解,在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初期,往往都是借助第三方专业咨询公司的外部力量,一旦外部机构撤出企业之后,企业管理层评估验收的效果是逐步下降的,慢慢的都剩下形式了。究其原因,是企业负责风险管理的核心骨干并没有很好地传承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工具,并进行持续维护,更谈不上创新与改进。

第三,风险评估专业人才极度匮乏造成的瓶颈。大凡风险管理做得好的企业无一不是人才先行。以最早一批从内部控制做起的企业为例,经过多年的积累,培养了大批的风险管理人才。但是,持续追踪这些企业就会发现,多年之后这些企业依然会遭遇“无法实现更为精细化管理”的瓶颈。一方面,大量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要进行定性、半定量分析的数据来源,本身的准确性值得商榷;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培养出更多的第一线的风险管理、评估的专业人才,因此,即使坐拥一套完善的运营机制,各层级的风险管理人员仍难以出色地完成评估任务。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鞭策》
[故事]拿破仑一次打猎的时候,看到一个落水男孩,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高呼救命。这河面并不宽,拿破仑不但没有跳水救人,反而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到: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男孩见求救无用,反而增添了一层危险,便更加拼命地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

[分析]对待自觉性比较差的员工,一味的为他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去帮助他,并不一定让他感受到“萝卜”的重要,有时还离不开“大棒”的威胁。偶尔利用你的权威对他们进行威胁,会及时制止他们消极散漫的心态,激发他们发挥出自身的潜力。自觉性强的员工也有满足、停滞、消沉的时候,也有依赖性,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能够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重新激发新的工作斗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