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标是什么?就是个凝聚了共识的奔头。
一个好的目标,应该是“奋力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好比打篮球——标准的篮筐高度,是3.05米。定这么个高度,是有学问的。若再高出两米,遥不可及,这球没法打。若再调低一米,站着就能扣篮,这球也没啥意思。3.05米,恰能激发打球者的潜能。中国的发展,有一个习惯,就是始终坚持目标导向。短、中、长期目标,环环相扣。定目标的过程,也是凝聚共识的过程。目标一旦确定,全社会就一起努力,坚定地实现它。一句话:我们对目标是认真的。人大审议、政协讨论今年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国两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怎么看今年的目标?不妨从这几个角度:看能否延续回升向好的势头。经济增长速度,前年是3.0%,去年是5.2%,今年的目标是“5%左右”。鉴于去年的基数已经不低,今年若能实现此目标,这几年的回升向好步伐是连贯的,“势”比较稳。看在对各主要经济体预期中的位置。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期是今年全球增长3.1%,美国、中国分别增长2.1%、4.6%;世界银行的预期是,今年美、欧、中分别增长1.6%、0.7%、4.5%。国际各方对中国增长的预期,与我们提出的目标,基本接近。看能否给稳就业、增收入等提供条件。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优化经济结构、稳定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风险等,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把自行车蹬起来,才是稳的。看能否兼顾当前与长远。“十四五”规划的增长目标是“保持在合理区间”,距离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十多年征程。一年的目标,与五年的目标、十几年的目标有深刻关联。蹬车的时候,既要盯住眼前,也要抬头望远。看实现这个目标有没有客观条件支撑。制度优势、坚实基础,还有持久释放的增长潜力,资源要素的匹配程度,宏观政策的调控空间等,都与制定一个怎样的目标相关。蹬着一辆结实的车,才能行稳致远。看能否有助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国事与家事,宏观中观与微观,本就相连。定出一个好的国家发展目标,能凝聚各方期待,汇聚大家的力量。蹬车向前,车很重要,人更关键。
我国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早已不是单一指标,而是一个由增速、就业、物价、收入、国际收支、粮食、环境等指标形成的集合体,体现着“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体现着对高质量发展的坚定追求。一个好的目标,必是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的目标。它能把机遇与挑战、国内与国际、需要与可能、有利与不利、速度与质量、发展与安全、当前与长远等等,全面科学地把握在一起。一个好的目标,一定富有吸引力,也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在这样的目标面前,你若懈怠、躺平,必然一无所得。若把“奋力一跳”当作常态,攻坚克难、不懈向前也就成了常态。【杨禹: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副社长】
随机读管理故事:《分工》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分析]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