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者,前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经济学》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21年07月27日    蒋老师暴力成交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经济学者薛兆丰:我们应该赞美那些发国难财的人,阻止别人发国难财,只会让遭受灾难的人处境更糟?

去年很多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商家,出售天价口罩、高价抗疫物资,受到了有关部门严厉查处。

著名经济学者薛兆丰却说:发国难财,在危急时刻高价出售商品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是正当且值得鼓励的。这些发国难财的人,是在救别人的命,他们应该得到一个奖章,而不是得到惩罚。

这话说得非常离经叛道,引发了许多人的批判。

难道那些炒作抗疫物资的人不应该抓,反而给他们颁发勋章,这有点荒谬吧? 他在书中对发国难财现象有这样的论述:

借国难发财的人,只是给别人多提供了一个选择,他们确实利用了别人,但是这种利用对另一方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乘人之危发财的人,他的行为本身增加了供给,缓解了供需矛盾,从而使商品价格趋于回归。
他讲了一个故事:美国飓风灾难造成大规模断电,有个人把全部身家拿出来买了19台发电机,租了辆大卡车开了1000多公里,以双倍价格卖给灾区群众。可警察以违反价格欺诈条例抓了他,19台发电机也没收了。令人费解的是,直到他出狱,那19台发电机还在仓库里扣押着。

有人经过思考后问他:到底是想发国难财的人能帮助居民,还是把发电机扣押在仓库里的官方更能帮助居民?居民只要发电机、要电、要食物,发国难财的反而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他得出结论:阻止发国难财的直接后果,就是剥夺了灾民的选择权。
薛兆丰还有很多经济学的发现:

1、廉租房不该配厕所?

他经过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发现:

廉租房如果配备独立厕所,穷人根本住不上。独立厕所是富人的标配,公共厕所才是穷人的专利。因为租金非常低,廉租房成为了每个城市的稀缺资源,很多有钱人都想贪这个便宜。
如果有了独立厕所,那这些唐僧肉就会被有钱有势的群体瓜分殆尽,形成开豪车住廉租房的社会怪象,穷人反而住不上了。


兆丰的推理不是没有道理,在我国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案例。乾隆年间,全国很多地方发生旱灾,粮食颗粒无收。和珅前去赈灾时发现有人在街上施粥,他二话不说从地下抓起一把沙土就扔进了粥里,看得一众官员目瞪口呆!周围的下属都惊了,问他这是干什么?

和珅说:真正的灾民都饿疯了,根本不会在乎粥里有没有沙土,只要能活下来就行。这样一来那些蹭吃蹭喝的人就可以被排除在外,让更多灾民可以得到活命的机会。和珅的方法就是经济学里的歧视,看似很不人道,但对筛选真正困难的人却十分有用。

2、同工同酬问题;

很多人都觉得只有同工同酬才是最公平的。
薛老师却说,同工同酬对于弱者来说,将是毁灭式的打击!
假如说,两个人一块去应聘同一个岗位,能力强的要月薪5000元,而能力弱的只要4500元。
如果老板对于能力要求不那么苛刻,很可能会出于对成本的考虑,而雇佣了后者。
那如果有规定,同工必须同酬的话,弱者也同样要5000元,就注定找不到工作了。
表面上公平的决定,反而对弱者更不利。

3、价格歧视问题;

这里的歧视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一个中性词。价格歧视的意思,就是在价格上区别对待,为商家谋取最大的利益。如果你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价格歧视无处不在。

比如你想买一个华为手机,有普通版本和大内存版本。你会发现,一模一样的配置,仅仅是多出了几十G的内存,就要多掏5、600块钱,更贵一点的甚至要多掏上千。这就是手机厂商的价格歧视策略,让有明确大内存需求的人,多掏一些钱,多赚他们一些钱。而追求性价比的用户,你买最低版本就可以了。

很多旅游景点也使用价格歧视策略,比如在迪士尼,景点面前总是排着长队,让人懊恼。但是你如果愿意多花一些钱,就能买到不用排队的票,玩个畅快。
迪士尼就用价格歧视,将更注重体验的用户筛了出来,多赚他们的钱。

甚至连学校,也用价格歧视,不同成绩的学生,会分到不同的班级,他们交的学费也不同。好学生不用学费,差生需要多交学费。

把价格歧视用到登峰造极的,是航空业,几乎每个乘客的票钱都不一样。它按照购票时间、人数、舱位多个标准把顾客进行分割,榨干每一滴利润。

1991年,从深圳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的薛兆丰,一心扑在学术上,一口气在国内外各大杂志期刊上,发表经济论文及文章数百篇,更是被众多知名杂志机构,评为“顶尖人物”。
一时间收获了无数的赞扬与荣耀。直到2010年,他更是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薛兆丰的人生似乎已经达到了顶峰。当上了北大教授的薛兆丰,随后踏上了互联网知识付费的班车。

一直坚持把经济学讲给普通人听的他,一年卖课收入4000万,顶普通教师一辈子的收入,一时间引来无数的褒奖与质疑。

北大教授汪丁丁怒怼薛兆丰:他讲的经济学是三流知识,一流知识无法传授!

薛兆丰的回答铿锵有力:知识不分三六九等,知识的深浅轻重,是以理解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理解现实问题为准绳的,没有什么知识是天生就高人一等的。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薛兆丰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