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    新京报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一家之言

他把大量的资产投资于银行、证券等金融企业,却未能在艰难时世守住主业。

李兆会,这个曾经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年轻人,最近几年几乎被淡忘。但最近因一笔2.16亿元的贷款担保纠纷,被法院依法限制出境的他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唤醒了人们的记忆。一位曾经拥有70亿元总产值、年上交税收超过10亿元的钢铁企业的老板,如今竟落魄到连2亿多元债务都无力偿还的地步,不免令人慨叹。

2003年,当其父亲李海仓遭遇枪杀身亡之后,22岁的李兆会匆忙接管海鑫钢铁。李兆会并不是纨绔子弟,接下父亲创下的基业以后,他曾经刻苦磨砺,希望有所作为。但在钢铁行业从去年开始全面复苏前,他就已经倒下。

过于年轻、缺乏市场历练也许是他的致命弱点。当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钢铁业全面收缩时,这位年轻的富豪显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是李兆会运气不好吗?显然不那么简单。李兆会父亲所创下的海鑫钢铁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但生产的钢材质地较好,在国家压缩钢铁产能的要求面前,其应该还能保持足够的市场优势。

但是,李兆会染上了当时炙手可热的股权投资的“流行病”,他把大量的资产投资于银行、证券等金融企业,高峰时股权投资的公司曾经多达10余家上市公司,却未能在艰难时世守住主业。尽管他通过股权投资曾经有40亿元的斩获,但终究因主业“后院起火”而全线溃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事实体经济被视为不如股权投资来钱快,致使大量资本投向银行、证券、保险等虚拟经济,这曾是中国很多企业热衷的运作方式,这种多元化的投资甚至被作为一种理想的模式加以推广。但是,这种“流行病”导致中国经济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危险倾向,虚拟经济的“虚火”越烧越旺,实体经济却只能在市场的夹缝里求生存。

正是整个经济领域弥漫的脱实向虚潮流,诱导李兆会一步步走向歧途。在最近两年,中央明确提出了去杠杆的要求,脱实向虚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扭转,在振兴实体经济的要求下,钢铁行业出现了复苏,可惜早已面目全非的海鑫钢铁已经没有机会。

李兆会的情况令人叹惜,一个发展良好的大型民企,没有扛过宏观调控的压力,特别是染上了脱实向虚的“流行病”而走向了不归路。李兆会的失败,固然有他自己的责任,但是整个经济领域的脱实向虚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李兆会的企业遭遇资金周转困难时,银行不仅不向他提供必要的贷款,反而要抽回资金,致使其回天无力。银行为保全自己的贷款资产安全,这样做也许有其充分的理由,但放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也可看出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

面对海鑫钢铁这样一家贡献大量税收的大型民企的突然变故,我们应当关注政府如何在充分尊重民企经营自主权的同时,给以年轻的掌门人必要的关注和帮助;同时也要思考在去产能的要求下,民企如何能够得到银行的支持,而不只是自行承担市场风险。

周俊生(财经评论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