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5日    马靖昊说会计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自2015年8月26日起,政府重新启动放松银根的政策,试图通过降准降息遏制经济加速下滑的势头。不过,我预测未来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降准确实释放出了大量的货币,但这些货币能否进入到实业呢?

现在银行都知道实业很难挣到钱,尤其是民企,因此,银行就是有再多的钱也是惜贷的,银行不良资产也压力山大啊。真的只有通过大手笔减税,让实业挣钱,释放出来的钱才会流入实业。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本月27日表示前七个月税收收入78793亿元,为2010年以来同期增长最低水平。我认为,政府目前不应因财政收入呈现下降趋势而缩水减税力度、推迟税制改革力度或者征收"过头税"。实际上,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税收问题,税收问题解决好了,经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一、只有在减税的条件下,放松银根才能够刺激经济

目前中国企业税负很重,大量企业根本赚不到钱或者干脆就是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抑制了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冲动。相反,大量的资金流向了股市、楼市。最近这轮短暂的牛市,我的观点是资金推动的结果,因此,呈现出了典型的“猴市”特征,忽上忽下的。

虽然政府鼓励“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但资金却没有听从这个召唤,资金本身的趋利性,它的保本增值本能,在实业不好做的情况下,就只好炒股炒房了。可以说,税负很重,极大地消耗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空间。这个不是我瞎说的,我是有理论依据的。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费雪定律。

费雪定律的公式是MV=PQ,在V(资金周转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注入M(放松银根),可以刺激经济(商品价格P上涨或商品数量Q增长);但是,在V不断降低的情况下(甚至趋近于零),即便是不断注入M,刺激经济的效果都将会锐减(无法维持价格P或产能Q增长)

换句话说,放松货币(增加M)是有约束条件的,QE不会永远是万能的,特别是在V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趋近于零),M的增加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极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恶性滞涨)。

目前大量资金并没有进入经济实体,实体经济的资金周转效率不断降低,尽管市场中存在大量的闲置资金,但实体经济却缺乏资金甚至出现了钱荒的怪现象,其根源在于过重的税负阻止了资金进入实体企业,结果是过剩的产能淘汰不了,产业升级不了,实体经济降入恶性循环中。

可以说,当前经营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太低,经营企业甚至成了高风险的活动,降准降息释放出来的钱,多半是找机会投机赚钱去了,这样才是风险最小的买卖。其实这种情形在以前货币宽松时已经大量出现,必须依靠减税的财政政策了。

二、只有在减税的情况下,才能搞活企业,培育税源

目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呈下降趋势,政府"钱袋子"变紧,其根源在于企业盈利能力差。应对这种情况,其实,我们老祖宗已经给出了方法,《论语·颜渊》中早有记载:鲁哀公问孔子的门生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里钱不够,应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能不能将老百姓的税从百分之二十减到百分之十呢 ”

哀公说:“收百分之二十的税,国库里的钱都不够,如果减到百分之十,那不更惨了吗?”有若再回答道:“如果百姓手中没有钱,国库里又怎么能有钱呢 如果老百姓手中有了足够的钱,你又何必为国库里没有钱发愁呢 ”

其实反映了儒家的“富民”思想:对百姓施加仁政,实现轻徭薄役,坚持藏富于民,税收总量才会增加。这其实就是古代版的“拉弗曲线”,由此看来,古代有若的想法与现代“拉弗曲线”的理论不谋而合。

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与税收收入的关系:当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中国的“拉弗曲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请参见下图:

图:中国的拉弗曲线

 

数据来源:财政部

备注:1994年至2014年期间,税收增长和宏观税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1994年-2000年期间,税收年均增速为17%,宏观税负均值为11%,属于“低税率,低增长”阶段;(2)2001年-2005年期间,税收年均增速为18%,宏观税负均值为15%,属于“低税率、高增长”阶段;(3)2006年-2010年期间,税收年均增速为21%,宏观税负均值为17%,属于“高税率、高增长”阶段;(4)2011年至今,税收年均增速为13%,宏观税负均值为19%,属于“高税率、低增长”阶段。

既然中国的“拉弗曲线”得到了数据支持,政府就应全面大手笔减税,宏观税负尽快告别“拉弗曲线”的右下侧,把钱留给企业,让它们有自我发展与增长的基础。当成千上万的企业效益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自然就会增加。

长期以来,政府口口声声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那就真拿出减税的切实行动来吧。

三、结语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形成了一轮世界性的减税浪潮。资料显示,这些国家的实际税收收入并没有降低,反而呈现上升的态势。其原因,一是减税政策有效地激励了投资和消费,经济增长扩大了税基;二是纳税人偷逃税的动机减弱,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

中国目前的减税主要应该体现在增值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方面,不能再蜻蜓点水了,要猛一点,至少要让小微企业的税负减少一半。采取减税政策,不仅不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反而会增加财政收入,让中国真正焕发出全民创业的热情与活力,走上民富国强的良性发展道路。

况且,我们老祖宗在2000多年前就是这么干的,我国历朝历代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只要轻徭薄役,经济就发展,社会就和谐,人民就幸福。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阿氏实验》
半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并且从此后不断被人们效仿。

这个实验由8个人来共同完成。实验者请这8个随意选择的实验对象,集中在同一个房间里,然后向他们展示一张划有四条垂直线段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实验对象依次分辨出,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一根线段与第一根线段长度相同。

其实,在8个测试对象中有7名在实验之前已经被安排串通好,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右边那根线段与第一根等长。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而最后一名实验对象就要面临这样的抉择;是苟同于其他7个人的选择,宣布他明知是错误的结果,还是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几组试验,有3∕4的人都至少一次放弃了正确的答案去选择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错误结论。

管理故事哲理

德国哲学家弗兰德里克·尼采发现:人们更愿意相信被别人认定的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人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判断时,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抵御这种随他性的能力,从而进行独立思考。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