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实击虚是孙子兵法的一个重要军事原则。在孙子兵法中论述最多的是虚实,如<计篇>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军争篇>中:"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九地篇>中:"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起所不戒也。"等等,都是虚实问题。而集中论述虚实问题的当属<虚实篇>,如篇中"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起所不守业;守而必固也,守其所不攻也。"又如,"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在如"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都对虚实问题进行了精辟论述。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为什么懂得虚实就可以不败呢?
孙武认为,无论敌我,有实就有虚,有虚就有实,虚于实是相互依存的。既没有无虚之实,也没有无实之虚。
一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可变实,实可变虚,这就是隐僻企图、巧饰伪装、兵不厌诈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如果虚中不能有实,实中不能有虚,虚不能变实,实不能变虚,就不会出现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局面,就形成不了诈。
另一方面,虚既为"空""弱""不实",寻找到虚就易寻找到"易胜"之点,击虚即攻击那好打之敌,自然易胜。研究避实击虚,就是为了寻找"易胜"之点。企业有没有"易胜"之点,有没有企业之虚呢?回答是肯定的, 每个企业都有。企业自身存正在的弱点、不足和缺陷,就是企业之虚,就是"易胜"之点。企业如果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弱点、不足和缺陷,瞄准"易胜"之点,有的放矢地击虚,在现有资源不变的条件下,不仅可以健康发展,有的甚至可以使效益翻番。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