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徐琤 第一财经日报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面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企业家应该如何应对?

  企业家这个词源于法文,意思是敢于承担起风险和责任,并开创和领导一项事业的人,企业家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敢于冒风险,二是敢于承担责任。海派文化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变革创新,敢为人先为核心,其基本特征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在海派文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的环境中更彰显企业家独特的精神,这就是包容、坚韧、创新。企业家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策略就是:一要有信心,二要有社会责任,三要敢于抓住机遇。

  信心是当前应对危机、防止经济衰退的重要因素。金融危机是短期的,而企业的发展却是长期的。企业家面对金融危机首先要坚定信心。企业家的信心源自对形势的冷静观察和正确的判断;源自对信念和事业的坚守,多一点坚强,多一步坚持,可能就会走出危机的阴霾。企业家的信心不仅是企业自身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的法宝,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信心。

  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家对社会的最大贡献。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认为企业家应当承担三个责任:一是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二是使企业具有生产性,并使员工有成就感;三是承担企业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企业家要通过开拓创新和全新的经营为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责任,变革 开放30年来,中国企业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成熟发展的表现。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当中企业和企业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行业标杆企业和领军企业。

  2008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题为《坚持开放合作 寻求互利共赢》的重要讲话,其中特别提到,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金融危机对企业产生了致命打击,与此同时,对不少企业家的打击也是致命的。苦心经营十几年的企业轻则发展停滞,重则一夜之间破产。经济萧条直接考量着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当困难来临时,会想到与员工同生存,共患难,会与社会共同承担责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历史上形成了非常有上海特点的海派商业文化,海派商业文化最大的特点:

  一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别是在面对困难和危机的情况下,海派企业家和企业面对任何困难,都能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宽容性,并且能够在风风雨雨中通过理性思考,选择如何摆脱困境,而不是在危机中等待甚至观望;

  二是海派文化长时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形成了一种敢于拼搏,勇于敢为人先的创新和开拓的精神,应该能够在危机中通过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实现企业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三是海派文化中也同样有一种聪明机智的精神和文化背景,往往在危机中,企业家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智慧发现机遇,抓住机遇;

  四是海派文化院办说来也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的思维习惯,特别是长期以来的对外开放,企业家往往能够在危机中着眼于企业发展的长期性目标,能够在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中,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准确判断经济发展趋势,未雨绸缪。

  五是海派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实事求是和客观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种方法可以使得企业家能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困难,能够实事求是面对,客观冷静分析,并且能够齐心协力加以解决。

  当前在企业发展面临比较大的困难背景下,我们应该弘扬海派文化,面对困难,客观冷静,在创新发展中突破困境,以更加开放的思维,着眼于长期和战略思考,推动 中小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实现中长期目标和解决当前困难结合起来,一方面应当学会在经济萧条的环境下生存,要在现有的要素基础上,形成企业与社会的合力、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合力、企业间的合力和企业内部的合力,促进产业创新,积极吸纳就业,使企业走出困境。

  其实,从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看,每一次较大的经济衰退、经济危机爆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产业革命兴起的过程。危机过后,一批产业走向衰落,一批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一批企业被淘汰,一批企业迅速繁荣,引领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周而复始。经济发展的周期是不可逆转的,但是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是随着环境相关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企业应善于在困难中发现机遇、发挥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变革创新,敢为人先,齐心协力实现发展目标。

  (作者: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