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中国营销传播网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HR从九十年代初进入中国,伴随中国经济二十年增长演变,其重视化程度越来越高,效应在不断体现,应用范围不断深化,在一些企业已经取得很好效果。
 
    HR不管是由传统政工事务,行政角色或其它打杂人员转变而来还是真正现代 人力资源 管理专业人员,将来在企业里都将担当起“员工关系管理者,变革推动者,战略伙伴”等一系列重要角色,HR因而在企业的战略执行与运营管理中将占据核心地位。
 
    然而,这种高度化的转变过程总是艰巨而漫长。HR每日面对的仍是大量招聘录用,薪资核算,劳动合同,员工纠纷等日常事务处理等。工作琐碎性则难以体现HR的系统性,也难以体现HR的价值。
 
    HR部门总是对企业自身问题深有感触,他们深知自身的重要性。在知性和专业方面,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与瓶颈,并且希望获得直接进行调整改善的权力。但处在发展期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企,大都重业务,重技术和市场,由于对 人力资源管理 重视程度不够,所以HR的专业人员会深有感慨:“本想来这里一展身手,最后发现自己只是个打杂的。或者部门设置形同虚设,束手束脚,无法发挥专业HR的功能”。
 
    另外:中国多数企业在战略层面是有缺失的,所以在人才战略这一环节也是同样,许多老总们自己都没弄清楚企业发展的轻重缓急,缺失清晰的战略方向,根本不知道将来的人才战略该如何统筹,如何科学的选人,用人和留人,当员工流动性大或人才目标不达标时,最后将责任都推到了HR的头上。
 
    HR是核心部门,不可或缺,但现状是很多HR被边缘化,或形同虚设,这个时候:CEO与HR之间分歧与不搭调便显露无疑。
 
    1:CEO不重视HR
 
    很少有企业家是HR出身或精于HR,而且很多企业家不是靠管理,而是靠经验和技术,靠打拼和市场机会来起家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使高管们很少意识到人力资源所发挥的绝对重要性,所以也不认可企业的人力资源可能通过管理而为公司增添价值。
 
    同理,有些企业虽然有人力资源部门,但是部门里面没有安插专业人才,无精兵强将,很多是从事行政或其它角色转变而来,所以专业性不强,其功能也就无从发挥。这样的情形在中小型民营企尤为普遍。
 
    2:CEO不理解HR
 
    有些CEO会错误的认为HR是关系 企业文化 建设的,更有些CEO认为HR是应付法律与行政杂务的,还有些CEO则认为HR“只是负责招聘而已”或是“只抓好 绩效 薪酬 就好了”。这种观念致使企业的HR管理丧失系统性:招聘,学习 ,绩效,薪酬福利,员工关系和职业发展规划等六大运营模块,在筹划阶段就支离零散,实施的时候更是像断线的珠子,捡起这个,丢了那个。
 
    3:CEO不认可HR效益价值
 
    HR非直接盈利部门,其效应不是 销售 或生产部门的成果那样能立竿见影,而是间接性促进组织管理,改善员工态度和行为,提高全面绩效,或控制人力资本来为企业做出贡献。
 
    但由于这些成果的体现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所以CEO对HR的建设与投入积极性不高。导致HR部门价值无从发挥。
 
    细解其中原由,HR目前现状问题:
 
    1:HR的非系统运作
 
    六大模块需要各自分工协作,才能发挥效力,如果在企业内部,HR人员结构不完善,结构不合理,那HR运作系统自然就会紊乱,招聘录用,薪资核算,劳动合同,员工纠纷等问题就会疲于应付,而不能真正发挥HR的系统作用。
 
    2:HR在战略高度上缺陷
 
    HR在实践中必须对公司的战略,财务营销 FromEMKT.com.cn和研发等各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认识,才能发挥作用。目前大多数从事HR的人,哪怕是科班出身的,不论从背景还是资历都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后果就是HR工作往往徘徊在其他业务部门之外,甚至出现个别HR为了凸现本部门的重要性,利用手中的“权力”拖后腿。随之而来的后果可想而知。
 
    3:HR在理念,模式和工具上生搬硬套
 
    HR的很多理念和工具源于西方国家,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不顾及企业发展现状,文化差异,员工素质等实际情况,不但在实施过程中耗费人,财,物力,而且有可能令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最终令众人更加排斥HR。
 
    4:HR的天花板
 
    放眼望去,CEO基本都是营销,财务,或技术背景的人来掌印,能够从CHO这一职位走上CEO宝座的很少。因而,到了CHO就似乎遇到天花板,有地方去就跳,没有地方可去就紧紧抓住现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如果CEO希望HR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和高度来思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动出击解决问题,则需要首先帮助HR打破天花板意识。
 
    现代型企业,人才是资源,更是资本,但“以人为本”在企业内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尤其是助力人才战略达成,企业内部组织体系管理,管理的实效化,要必须拿出具体措施和方案,方显HR运营的高价值。
 
    所以:以HR为核心,建立企业 经营管理 一体化,让HR更好的在企业经营管理循环中体现经营价值,发挥人才优势,这才是重要举措。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