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经理人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很多人认为陌生拜访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锻炼 销售 人员的勇气,特别是在毫不熟悉客户情况的前提下,更加可以锻炼销售人员的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尤其是相比于事先沟通后的拜访,陌生拜访给销售人员的压力更大,如果销售人员能够坚持陌生拜访,最后一定是“能力超强”。

  诚然,这样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相信也有不在少数的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赢取了很多订单。当面与客户沟通互动会给对方以更加深刻的印象,即便不能当时就成交,也算是对后续的销售行打下了基础。

  可是,应用这一方式有两个大的前提:第一,能够找到目标客户,并且客户符合自己的产品特性;第二,产品从各个方面来说足以能够打动客户。可是,这两个前提也不是那么好达成的。做过电话销售的人员都知道:能从50个电话之中找到一位具有购买意向的客户,那就可以算是很优秀的成绩,最终能够达成交易的概率又会低上几分。诸强华老师认为,与电话销售相比较,陌生拜访是在没有确认客户有没有购买意愿的前提下当面与客户进行沟通互动,这一行为中的不确定要素太多;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即使客户有购买的意向,销售人员能否在短暂拜访中与客户充分地交流,让客户能够从方方面面了解到产品详情?如果客户暂时无法抽出时间接待销售人员,销售人员又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后续行为来保证下一次的拜访能够成功?

  诸强华老师指出,一部分企业应用陌生拜访的方法其实就是扫楼,这种方法的确能让快消品企业或必需品企业得到一些订单,因为这种方法使得企业找到目标客户更加直接有效。不过,这些类型的产品,利润往往较薄,企业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需要雇佣更多的销售人员来进行产品的推销,从成本上来说,反而付出的更多。更何况,不是每个销售人员都很优秀,能够签署订单合同,销售效果其实很难得到保证。

  诸强华老师提醒大家,销售人员是企业的名牌,代表了企业的形象,贸然的陌生拜访很容易让客户对企业留下一些负面印象。相较之下,实现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与客户进行沟通互动,了解客户的类型以及真正的需求,这样更容易让销售人员拿出对应的策略。在销售人员与客户交流时又有针对性地解答客户的疑惑,还能够体现销售人员的专业性,签下订单的成功率也会更好。当然,所消耗的成本也就更低。

 
 

京ICP备12005558号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