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同时拥有忠诚的客户和热情的员工,这样才能取得长期发展的机会。企业需要先审视当前的领导力水平,从而决定是否应该建立领导力标杆来吸引和保留忠诚的客户,同时吸引、保留和激励忠诚的员工。

    所有成功企业区别于其他普通水平企业的特质就是,这些企业里的领导者同时关注两方面的要旨:结果和人。在这里企业内,领导者不仅以财务表现来衡量成败,同时也衡量人的因素——客户和员工。

    企业要提升领导力,首先要进行是排定组织性优先顺序。保持员工积极性、建立客户忠诚度、实现收入增长等事项都被排在前列。因此,要求所有领导者提升领导力水平,要求关注两项关键资产——员工和客户。领导力基于一个领导力和教练模型——促进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双向对话,提升彼此间的关系。特别重点强调“建立伙伴关系,取得 绩效 表现”,由此打开经理与其下属间的沟通渠道,从而提高彼此对话的质量和频率。领导者采用这样的领导力理念:领导力不是对员工做什么,而是和员工一起做什么。让员工快乐,好好呵护员工,员工就会好好为客户服务。由此才会给企业带来盈利成果。

    领导力是关键。在具有高水平领导力的企业内,领导者要悉心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关注正确目标和远景。优秀的企业关心三项最终衡量的指标,而不是仅一项。除了关注企业盈利水平的财务指标外,还以同等的重视度去关注客户和员工的满意度。在这些企业中,客户忠诚度和员工投入度被认为与盈利指数同样重要。领导者懂得,要在这样的企业内获得成功,必须为员工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从而通过员工实现高品质的客户服务,最终带来财务盈利。

    二是善待客户。为留住客户,企业不仅要让他们满意,还要有更高的目标,让客户为企业免费推广。当客户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相当满意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向他人介绍企业。能够让客户这么做,就必须时常给他们惊喜,让他们愿意向其他潜在的客户进行宣传。

    三是善待员工。员工的工作意愿不强,工作能力不够,就无法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如果企业不善待员工,怎能期望他们去善待客户呢?善待员工的第一步是要为他们设定正确目标的业绩计划,让他们知道实现目标的责任,良好的行为标准是怎样的。然后,领导者就要给予员工恰当的指导和支持,来帮助他们实现目标。

    四是使用恰当的领导力。高效领导者懂得领导力不能以自己为出发点,员工和自己同样重要。这样的领导者能时刻想着怎样为员工,而不是为自己。抱有如此正确理念的领导者会主动走到等级金字塔的底层,成为下属的拉拉队长、支持者和鼓励者。

    当利润成为商业的驱动因素时,所有人——包括股东、高级管理层、高级经理、员工在内——都将很快变成私利的人,只关心自己的日程计划 ,只关心个人利益。而在商业世界里,如果采用这样的领导力,就意味着唯一的目标就是赚钱。领导者要么只关心人,要么只关心结果,两者仅取其一。经理们错误地认为他们不可能同时关注两方面。当领导者只关注结果导向,他们虽然能够取得短期成功,但是他们必将败于长期发展之路上,因为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人。那种领导者不会考虑员工士气和工作满意度的问题,他们只想着结果。这实质上是自我主义思想在作怪。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辆中巴》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港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船民给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像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孩子说:"下次给带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就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员民们也理解,几个人就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了102号女主人话: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的车的人很少。 
  点评:营销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竞争者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还有营销哲学这样深层次的东西。102号的做法无可厚非,101号的做法似乎很傻,然而,最后却是"傻人"取得了成功,"精明的"反而做不下去了。再看看我们身边无数的"傻人自有傻福"、"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例子,其中的道理还用多说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