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经理人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就一般的交谈内容而言,并非总是包含许多有用的信息。有时,一些普通的话题,对你来说可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客户的谈兴却很浓。这时,出于对客户的尊重,你就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听客户说下去,切记不要表现出厌烦的神色。

  专家统计结果显示,一个人的说话速度大致在每分钟120~180字之间,而人的大脑思维的反应速度却要快得多。所以在现实中你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客户还没有将话说完,或者客户只是说出了其中的几句话,而你就已知道了他的全部意思。那么这时,由于已经了解了对方的意图,所以思想也就会自然而然的随之而放松了,这种细微的心理变化在你的外表上又往往会表现为一些心不在焉的下意识动作和神情,以至于对客户接下来的言语“充耳不闻”。而当客户突然问你一些问题和请教你的见解时,如果你只是毫无表情的缄默,或者答非所问,客户就会感到十分难堪和不快,觉得自己是在“对牛弹琴”,从而就会对接下来双方的沟通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于客户接触时,越是善于耐心倾听客户的意见,推销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为聆听是褒奖客户谈话的一种方式。对于同一 销售 人员来说,听客户谈话应做到像自己谈话那样,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与良好的精神状态,并时刻专心致志地注视着客户。当然,如果你确实觉得客户讲得淡而无味、浪费时间的话,则可以巧妙地提一些你感兴趣的问题,以此地转移对方的谈兴。但是要注意绝不能随意打断客户的话,应当让他心平气和地讲完,即使他的意见不是新的或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也要听下去。

  推销员:“××先生,通过观察贵厂的情况,我发现你们自己维修花的钱比雇佣我们干还要多,是这样吗?”

  客户:“我也认为我们自己干不太划算,我承认你们的服务不错,但你们毕竟缺乏电子方面的……”

  推销员:“对不起,请允许我插一句……有一点我想说明一下,任何人都不是天才,修理汽车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材料,比如真空泵、钻孔机、曲轴……”

  客户:“是的,不过,你误解了我的意思,我想说的是……”

  推销员:“我明白您的意思。就算您的部下绝顶聪明,也不能在没有专用设备的条件下干出有水平的活来……”

  客户:“但你还没有弄清我的意思,现在我们负责维修的伙计是……”

  推销员:“现在等一下,××先生,只等一分钟,我只说一句话,如果您认为……”

  客户:“你现在可以走了。”

  上述案例中,推销员几次三番打断客户的述说,这是推销中的一大禁忌。如果采用上述这种对话方式,推销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是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的。

  一个合格的推销员懂得去让客户充分地表达他们的异议,即使你知道他下一句要说什么,也不要试图去打断他。对客户要有礼貌,要认真听他说,并做出适当的反应,给予巧妙的而非狡诈、装腔作势的回答。没有一个客户会喜欢那种自作聪明的推销员,除非推销员表现出对客户的话语及其观点感兴趣,否则他永远也不会赢得客户的好感与信任。

 
 

京ICP备12005558号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海尔集团创业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成为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企业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变成网络互联中的 ……
阅读更多【海尔】公司相关文章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