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总裁网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近几年,我研究为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走不出“十年生命”的阴影,“用人”问题始终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限制了本身的发展。然而,其背后有深厚的根源,主要涉及公司政治问题,进而牵涉到了公司文化。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营 企业管理 专家曾水良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温州模式,而是一个中国模式。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是这个样子。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在意权力,控制欲极强,官本位思想很浓厚。喜欢“指点江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惟我独尊”,推崇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从来都是强调“首领文化”,三军打仗先看帅,所以根本不需要团队来搞决策,首领只需要“唯命是从”、“唯我马首是瞻”的能听话、会解闷的下属即可,要什么合作伙伴?

    民营企业家跟所聘用的人才之间并非一种简单的“君臣”或者“主仆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博弈关系”,此种关系的维系以利益分配为基础形成一种软平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人才在进入公司后,随着逐步对业务水平、顾客资源等的掌握,自身价值随之提高,只要时机成熟,“人才”就会向老板“要价”,提工资、升职位,甚至可以离职相要挟,而老板担心的便是人才流入竞争对手企业,或另立门户给本企业带来更大威胁和挑战,这样,人才的心理线在一步步扩大,而老板的心理线在一步步后退,结果便是由原先的合作转入妥协,再由妥协变为不妥协,平衡状态被最终打破。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营家族企业管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在创立之初很多采用家族式管理,很多情况下也只能采用家族“集权式”霸道管理,其因有三:

    一、求生存活下来:

    创立之初企业家们对待自己的企业就像对待摇篮中的婴儿,只想让他活下来,而日后成长中的问题都是充满变数的。这种先求生存再求发展的思维植根于很多企业家的内心深处,也是中国草根文化的一种深刻的沉淀。企业老板想求生存活下来、稳基业再谋发展,必须通过核心人才来实现,而核心人才的识别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情,它取决于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而这个阶段的企业老板对核心人才的识别标准往往是“忠心”,然而最大的误区不是“忠诚”,而是“忠心”。

    二、“效忠唯亲”稳基业:

    封建帝王观念在中国的企业界也是根深蒂固的,稳基业阶段每个企业老板都要求人才对自己忠心和对企业的忠诚。然而,这却造成了忠心无才干,有才干不忠心的现实。著名企业管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对企业和事业效忠的才是真正的核心人才,而只对企业老板个人效忠的往往是奴才。

    中国有民言,叫“人才有用不好用,庸才好用没有用”,这里面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便是忠诚即效忠的问题,用人唯亲在这个时候出来当了主角。企业诞生之初,最大的敌人也许就存在于企业内部,也许就是企业自身。蒋介石在用人上就曾说过,“宁用庸才不用人才,宁养饭桶不养油桶”,虽说蒋介石最终兵败如山倒,但在国民党统治中国之初,军阀割据的形势下,著名企业管理专家曾水良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孙中山便是败在了“用人”上,才让袁世凯有机可乘。只有在自己站稳了脚跟的情况下,谈人才、论英雄才有意义。

    三、“合理授权”求发展: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数企业家必须面对授权问题,可授权又担心授权不当引起的管理混乱,存在困惑在所难免。

这个难题显然就摆在了每个想有所作为的企业家面前:授与不授?

    目前中国的很多民营企业在税收上都是存在问题的,撇开存在原因的探究和对做法的非议,总之,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存在经济问题的地方如果交予外人无疑是授人以柄、引火自焚,所以,财务、会计、采购等环节都是老板的亲戚把持。授权,是每个处在成长转型期的民营企业领导人既喜欢又害怕的字眼。在大多数成长型民营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采取的基本上是人治化的管理,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机制,正式的内部权责结构没有形成,授权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股份制的民营企业,合作者往往是亲戚,如果合作者是“外人”,则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勾心斗角,当然,自己人也会反目成仇,但毕竟中间夹了一层血缘关系,家族里另有一份潜规则在约束。

    总之,很多民营企业家在解决该问题时伤透脑筋,于是,“愚民政策”、“集权管理”浮出水面,在现代管理制度盛行的情况下,反其道而行之,内部信息隔离,部门沟通阻滞,管理层级实质上只有两层,即只有老板(民营企业家)和员工(包括中低级人员)。著名企业管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的发展实质上还是靠民营企业家在拉动,而没能做到靠人才推动,至于能够走多远,则只能取决于民营企业家的能力、行业的状况和市场的供求。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