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北大商业评论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从千年历史中走来的古老国学,如今突然又“火”了起来。“国学与管理”相结合的讨论不绝于耳,各种“总裁国学班”也顺势而生。然而,对此击节赞赏者有之,冷观质疑者亦有之。国学之于管理,究竟是附庸风雅的应景之作,还是一个无须讨论的必然之需?

一点澄清

关于国学与管理的结合(先不说怎样结合),最近颇多争论。有人说国学等于管理,因为国学是用来“管人”的。(这是谁的Mission Statement?孔子、孟子、荀子都没有这样说过。)有人说国学是“大智慧”,把大智慧定义为管理,简直是把国学妖魔化。(难道管理不是大智慧,而是小把戏吗?)

这样的争论就像中国的许多争论一样,一边好像俗不可耐,只有形而下的关怀;另一边却总是给人以瞧不起实践的印象,显得只有圣人情操,没有王者作为。恕笔者直言,这样的争论和80年代“姓资姓社”的争论一样,对正在建设全球增幅最大、机会和风险可能也最大的经济的中国企业家、经理人而言,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他们太忙了,消受不了连篇累牍的高谈阔论;他们需要真正的大智慧。

首先必须严正指出:把管理定义为“管人”也是对管理的妖魔化。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管理的结果。管理也需要大智慧;以为不受大智慧指引和约束的管理都只不过是“瞎搞”,都会像一切昏庸、腐败的旧朝廷一样,逃脱不了破产和失败的厄运。

稍微年长的人或会记得,文革期间曾把政治定义为专政,把孔孟之道污蔑为统治者的帮凶,同时也把企业管理指责为“管、卡、压”,应由政治运动取代,这些其实都是同一条荒诞逻辑的延伸。从那时到现在已40年,仍有人沿着这条逻辑去说话则更加荒诞。

发展的教训

马克斯•韦伯的一个成就,就在于揭示了基督教文明(新教传统)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虽然韦氏的学问屡屡受到质疑,人们也没有必要钻文化决定论的牛角尖,但事实上也没有人能颠覆他的基本理论。按照当今学者的认识,不论新教传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关系如何定义,它起码是造成当时历史变革的那场“完美风暴”中的一个风暴。(记得电影《完美风暴》吗?它是由好几个风暴结合在一起才形成的。)没有文化的支持,就难以想像经济(以及千百万人的千百万种经济活动)具有独特的、别人不可比拟的价值,更不会有一种大框架来约束人们的基本愿望、基本利益和基本关系。

不论一个国家里的法律条文怎样受到不断变换的政府规章的干预,其司法制度又是怎样的不讲情面或无效,在社会层面,这个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信任或不信任、满意或不满意、交换或不交换、联合或不联合,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它的文化来定义的。即使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商业法律都遵循、比照着同样的法理体系,日常的司法执行也会受到来自文化的,特别是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的干预。当今世界上,凡是经济发展不成功的国家,都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相冲突的痕迹。在西方学者所称的“失败国家”里,这种矛盾也往往最严重。

然而正如韦伯指出的,在任何一个社会,至少需要文化与经济碰巧在同一轨道运行,才有可能让那么多人集中精力和热情去追求发展,创造它的超常纪录。在微观层面上,甚至在单个企业中,各学科的研究都已证明:文化的、道德的、宗教的和心理的因素,能对企业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正因为管理的对象,是为着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人的集体(Community),所以它永远以人性为课题,永远探究善与恶。而我作为管理咨询者所领悟到的神学,要远远超过先前受过的宗教教育。”(Drucker,The Daily Drucker)这不应理解为仅仅谈美国企业(那里大量员工都是教徒),而是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判断。

大智慧大在哪里

对国学的宽泛定义,可以认为是中国的经典学述,即在经典时代(诸子百家)形成的关于道德和智慧的学问。当然,在道德层面上,儒家是它的代表。

国学之大,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大融会。首先是与实践的融会。单单是中国书店里,卖管理书籍的地方也卖国学经典这一现象,就有它的独特意义。它反映了国学有一种与实践相亲近的特性。它比西方哲学更接近日常生活,更容易也更有赖于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从《论语》开始,先秦哲人就以常伦来说道理,加上兵家、医家、农家朴素学风的浸染,再加上后来禅宗通俗哲学的影响,中国国学一直重视对具体事件的解析,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案例教学—整个“二十四史”可以说就是一个国学的案例库。

国学也从不关心征服异教徒的问题,对君子、小人的区别也主要在于个人修养和德行(而不在于血统或出身),它便成为一个超出一般定义的宗教的开放系统。这个开放系统不承认异教徒,也不承认边缘人,也不强加任何类似偶像或神父的精神代理。

大原则。在道德哲学的层面,国学坚持的是为数不多的几条做人、为政的大原则。这些大原则凝聚了人类各大文明最基本的价值,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君子成人之美”的教诲。

但与其他宗教不同,国学特别强调学生个人的独处、反省能力。西方学者也说反省思维(Self-Reflective Thinking)是在自由选择的时代,个人坚持道德生活的惟一手段。中国先贤提出的反省三原则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尤其具有现代意义。

大智慧。国学从儒家道德的主轴延伸出极丰富的实践智慧。不错,这些智慧并不纠缠什么商战先机、炒股妙法、谈判技巧、公关秘笈,它们讲的东西绝对是大道理。不过这些大道理不是空道理或其实本不存在的废道理,也不仅仅是每个时代的人都要一再追问、反复定义的,属于终极哲理的问题。尽管有不求功利的一面,但中国智慧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在讨论坚持形而上的大原则前提下,如何排除困难、顺利进取,取得形而下的成功。国学是一门探讨好人如何办好事的学问。

大成就。儒家强调现世作为和不朽功名。以道德情操变为对现世成就的追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契机,也是精神转化为物质(或物质的文化)的一道门槛。因而国学鼓励所有超越自我的努力,崇敬任何具有三不朽意义的事业。但那些最具感召力的案例,那些历代士人景仰的成功者,全都是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毅然挺身而出承担起历史重任的大英雄。他们的事迹将伴随国学典籍一道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并成功着

在很多其他领域里,尤其是在讨论纯学术问题的时候,每当人们说起国学,总有一个潜台词,那就是以所谓西学作为对立。但在讨论管理问题的时候,这种国学、西学的对立却很少有人纠缠,宣扬以一方将另一方取而代之的更几乎不曾见。这应该被认为是管理学比别的学科做得更成功的地方。

这一方面大概是因为西方学术(包括管理研究)功底深厚,实践积累也多,中国人变革 开放不到30年,现仍处在一个引进、消化,而后翻新、创造的阶段。

另一方面,可能也有一个潜在的文化上的共识: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文化,西方人有西方人的文化,但不论中西,凡是要把人们组织起来开创一个事业,都需要追溯和体现各自文化里的道德价值。这些道德价值无孰优孰劣之分,即使彼国人不能完全理解,要想在此国发展企业,也必须尊重;反之亦然。任何有成就的跨国生意、跨国企业,一定是要建立在彼此容纳、彼此学习,甚至彼此发挥的基础上的。

这也充分反映出:以人际关系而论,管理是一个比虚心、比大器的艺术。近年来西方管理学大师屡屡将管理称为艺术(Liberal Art),且覆盖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在组织学和领导力研究的意义上,将它定义为比虚心、比大器的艺术应不足为过。

笔者常想,孔子把“学而时习”与“欢迎远朋”一并放在《论语》开篇,必有其微言大义,后人不可不察。相比这样的伟大器量,那些动辄否定洋人或否定传统的现代人(尤其以发表这种言论为学术的人),或许都只能被视为“不肖”。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奥巴马邻居卖房的启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离开芝加哥老家,偕妻子米歇尔和两个女儿入住白宫。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奥巴马深情地表示,他非常喜欢位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老房子,等任期满了之后,他还会带着家人回去居住的。这个消息可让比尔高兴坏了,因为他是奥巴马的老邻居。


几年前,比尔曾经和人打赌,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到了2010年,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眼看期限只剩1年了,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的房子因奥巴马而身价百倍。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做邻居,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呀!因此,他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出售。

 

 

为了推销自己的房子,比尔还特意建了一个网站,全方位介绍他的住宅:这幢豪宅拥有17个房间,近600平米,非常实用舒适。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曾经多次来此做客,还在他家的壁炉前拍过一个竞选广告。这是一栋已经被载入史册的房子!比尔相信,有了这些卖点,他的房子一定能卖出3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

不出所料,这个网站很快就有几十万人点击浏览,然而,让比尔大跌眼镜的是,关注房子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买家们望房却步呢?

 

为了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尔仔细地查看了网站上的留言。原来,大家担心买了他的房子之后,就会生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是呀,奥巴马和他的妻女虽然都去了白宫,但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护奥巴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场合也都被密集的摄像头所覆盖。只要出了家门,隐私权就很难得到保护。

更要命的是,等奥巴马届满回来之后,各路记者肯定会蜂拥而至。那时,邻居们的生活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干扰。到那时,每天出入这里,恐怕都将受到保安和特工像对待犯人那样的检查和盘问。这样的居住环境,跟在监狱又有什么区别呢?就连朋友们,估计也会因为怕麻烦而不敢上门了!

 

就这样,过了1年多,房子依然没卖出去。比尔非常心焦,他此前向家人承诺过,房子卖出后就全家一起去度假,但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兑现诺言。他和朋友打的赌也眼看就要输了,正在这时,一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丹尼尔告诉比尔想买房的原因,他和奥巴马一样,都有黑人血统。奥巴马是他的偶像,不过,他还从未和奥巴马握过手。如果他买下这里,就有机会见到总统了。

房子终于有买主了,比尔激动得差点掉泪。虽然丹尼尔非常愿意买比尔的房子,但问题是,他支付不起太多的钱。比尔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买主,当然不愿轻易放过,他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最后,两人签下了如下协议:丹尼尔首付30万美元,然后每月再付30万,5个月内共付清140万美元。房子则在首付款付清后,归丹尼尔所有。

 

比尔很高兴,虽然房子的最终售价远远低于当初他期望的300万,但20多年前,他买下此房时,只花了几万美元,因此还是赚了。何况,上了年纪的他早想落叶归根,搬回乡下的农庄了。

拿到首付款后,比尔给丹尼尔留下了自己的账号,然后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出发那天,他得知丹尼尔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等半个多月后回来,比尔发现丹尼尔竟将这栋豪宅改造成了幼儿园。原来,丹尼尔本来就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因此,在这里办个幼儿园不是难事。

 

当房子的用途从居住改为幼儿园之后,那些过于严密的监控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个毗邻奥巴马老宅的幼儿园,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儿园。不少富豪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为了给幼儿园做推广,丹尼尔还联系到了不少名人来给园里的孩子们上课。这些名人中有不少是黑人明星,他们为奥巴马感到骄傲,也为能给奥巴马隔壁的幼儿园讲课而激动,再加上这里是记者们时刻关注的地方,来这里与孩子们交流,自然能增加曝光率,因此,名人们都很乐意接受丹尼尔的邀请。

 

第一个月,丹尼尔用收到的首期学费轻松地支付了比尔30万。幼儿园开张两个月后,奥巴马抽空回老家转了一圈,顺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邻居们,这一下,丹尼尔幼儿园更加有名。越来越多的名人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来与孩子们交流。更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此受教育,为此多付几倍的学费他们也乐意。

很多广告商也开始争先恐后地联系丹尼尔,他们想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做广告,这里的曝光率实在太高了,不做广告太可惜了。为此,丹尼尔打算进行一次拍卖广告墙的活动。想来参加竞标的品牌很多,但像烟、零食、酒这样的广告,无论出多少钱,丹尼尔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竞标。

 

5个月后,比尔就收齐了140万美元的房款,终于在2010年年末如愿以偿地成了百万富翁。不过,比尔明白,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并不是自己,而是奥巴马的新邻居——幼儿园园长丹尼尔。

 

启示:高度决定了深度与远度!我们每天都能有机会触摸到丹尼尔那种商业机会,可惜,我们缺少敏锐的眼光与果敢,放任那些商机擦身而过,追悔莫及!不要一味羡慕别人的财富,机会取决于自己平日的观察和不断学习的商业知识!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