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在深圳赤湾西面有一个伶仃洋。南宋末年,身为南宋丞相的文天祥于广东一带被元军所俘。当载着他的军舰驶经伶仃洋时,他便作了那首令中国人荡气回肠的《过伶仃洋》,以表其坚贞不屈、誓不投降的心志。

    我一直在想,当时,国破家亡、看不到希望和未来,在文天祥的心里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这样坚毅和执著?

    在深圳赤湾村有一个广东省境内唯一的一座皇帝陵寝--宋少帝陵。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军进攻崖山,宋军大败于海上。3月19日,陆秀夫特意身穿朝服,将8岁的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叩首再拜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言罢,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

    我也一直在想,当时,在陆秀夫的心里,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视死如归、坚守着一个臣子的气节?

    我想,在文天祥、陆秀夫的心中一定有一种精神,能够抗拒比死亡还可怕的力量,能够抵挡比高官厚禄还要强大的诱惑,能够在数千年来驱使无数中国人百死而无悔、前赴后继地追求和坚守着内心的价值观和信念。那种精神,越是苦难卓绝的时代,越显得弥足珍贵;越是迷茫动摇的时刻,越感到迫切的需要。那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

    那种精神,向上求索,是不是有源头?向下追问,是不是有传承?

    中华民族的历史充满了与命运多舛的艰苦抗争,从远古时期执著追日的夸父到子孙万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愚公移山;从周游列国传道处处失败而不悔的孔子到独守荒漠、十九年持节不屈的苏武;从历经重重磨难取回真经的玄奘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岳飞;从“先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铁肩担道义”慷慨赴难的谭嗣同……

    从古到今,这些生生不息、一个个用生命和热血凝练成的精神特质究竟是什么?

    就是坚毅、执著和牺牲。这就是中国精神。

    作为一个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问:我们的精神是什么?我们还需不需要坚毅、执著和牺牲精神?

    纠结于这些问题,是因为:变革 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的管理思想,但是,为什么金融危机来临,柳传志对中国人讲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就可以,对国外的 职业 经理人 讲这个他们就觉得不可理解?一样的流水线,一样的流程、一样的零配件,中国人和外国人出来的产品为什么品质不一样?为什么张瑞敏说中国引进的MBA水土不服,因为案例大部分是国外案例,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因此倡导做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

    偌大的管理领域,也同样存在着很多人的迷茫、很多人的失望、很多人的不自信……

    在这个时刻,我们更希望、也应该探索和找到适合中国人的管理方法论,让它帮助和引领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管理成功。但人人知道,这一过程充满了孤独、艰苦和漫长,没有坚毅、执著和牺牲精神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总有一批人,甘愿做铺路石、甘愿付出、甘愿披荆斩棘去做中国管理的探路者。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千百年来中国人传承的精神依然激情澎湃,因此,我们相信:这种探索将成为中国企业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路标,沿此必将使中国的管理通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辆中巴》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港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船民给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像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孩子说:"下次给带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就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员民们也理解,几个人就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了102号女主人话: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的车的人很少。 
  点评:营销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竞争者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还有营销哲学这样深层次的东西。102号的做法无可厚非,101号的做法似乎很傻,然而,最后却是"傻人"取得了成功,"精明的"反而做不下去了。再看看我们身边无数的"傻人自有傻福"、"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例子,其中的道理还用多说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