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根据自身体验加之观察分析无数成功管理者的案例,我认为:在这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都不缺少知识、经验和思路。
由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各类信息已经处于泛滥的状态,充斥在我们身边。
就如身在大海中一样,身外全是知识、经验和各种思路,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日韩的、港台的、国内的、学院派、实战派、远来的、身边的……我们并不缺乏这些信息源,并且每个人自己也都时常会有些独道的奇思妙想!看别人的问题时,总是能够说个一二三。
那么,为什么有人在管理工作中取得高效益,而有的人管理却总是难有成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认为,我们缺少的是“海水淡化过滤器”,将海水过滤转化为能够为我们身体所吸收利用的淡水的器官!有了它,“海水”才能成为“淡水”,为我们所用。所以,学会有选择的学习、吸收、使用知识、经验,并能够形成自己基于现实情况的思路,再分解成适合的方法、步骤去实施,这样才会有效!
商人、企业家、管理者都不必太刻意的在乎自己是否有创新的管理思想,能将成功有效的管理经验学以致用就很不错了。譬如,“海底捞”的成功模式就能为广大的服务业老总们提供一个借鉴的模板。我们说了许多年的“顾客就是上帝”,如此简单的6个字,在大多数企业成了标语式的口号。“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恰恰就是依靠将这六个字做到实际、落到实处,借此创造出今日的辉煌。
我们要学会拿来主义,无论知识、经验、思路出自哪里,只要能够为企业管理产生效益的就是最好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人真正缺的,不是知识、经验和思路,而是正确运用它们的能力。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