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余楠 长江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长江商学院滕斌圣教授认为,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对许多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已经显得有些急迫的问题。“接班人问题并不是一个能够一拖再拖的问题,这关系着整个企业的未来命运,如果你仔细研究这些民营企业在传承问题上的做法,你就能看出这些企业将来的归宿。”

一份2008年花旗银行调查报告援引数据显示,当东南亚的华人企业遭遇换代高峰的时候,大约30%—40%的子女有意向接班,20%的家族另外找到了接班人,还有接近40%的企业后继无人。

事实上,家族企业是家族内传承也好,股权改造也好,继承权和管理权拆分也好,都涉及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商业规则,确保家族企业持久的活力和创造力。1987年,美国管理学家兰德尔·卡洛克在他的名著《怎样保持家族企业健康发展》的开篇便指出:“保持家族企业的活力也许是世界上最艰巨的管理任务。”

调查显示,在中国,90%的家族企业创始人都希望子女接班。家族企业最初的活力来自家庭成员坚不可摧的亲情和天然的信任与理解,也来自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一开始的优势,例如社会关系。不仅仅是家族成员,有的是朋友合伙,这也是家族企业的一种模式。这些都是活力的一个来源。

但是,中国家族企业的第二代们在最近的十余年中将要遭遇他们的烦恼和使命——他们是企业管理方式和治理结构上的“转型一代”。

企业家二代做好准备了吗?他们注定要扮演的是把一个魅力型管理的企业转为制度化管理的非常关键的角色。在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因为要创业,往往是个性非常强烈的人物。他们喜欢亲力亲为,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还特别欣赏和他一样的人。但是慢慢随着职业经理人的进入,他们不喜欢这种太强的个性。第二代就要学会管理授权,用制度化的管理让别人发挥自主性。

另外,第二代还要帮助第一代建立一个家族和企业之间的治理结构。家族和企业本身是两个矛盾体,家族追求和谐,企业追求利润,家族是人情化的组织,企业是制度化的组织,需要非常明确的管理流程。家族成员干预企业的做法比比皆是,这种干预会使得企业的运作发生很大的困难,职业经理人会觉得不舒服。理想的状况是,家族要成立家族理事会,要确定家族宪法,要约束家族成员,但同时家族要派能干的人进入企业的董事会——这有点像党委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家族企业的社会性也非常明显。对于家族企业的传承和改造问题,社会层面的准备并不比企业充分,甚至问题更多。且不说中国在立法上是否清晰地表明私人财产继承权的保护,在执法行政上能否有一套可执行的规范,单单是国民心态和公众舆论的潜在压力,就使得这个问题没有办法浮出水面,展开全国范围的认真规划。国家至今没有《继承法》,不少企业的产权还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整个社会尚未做好接受和计划 私人企业财富大规模代际传承和转移的准备。

家族企业的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也是社会观念的问题。不仅仅是市场的问题,也是社会文化的问题。如何在这两者之中找到平衡?

在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对于财富的继承应该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面对这个世界性的商业难题,我们可能在以后很长时间里还会不断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富不过三代”是否会在中国重演?百年企业能否不因继承而坠?财富继承人和创造财富的机器,是合是分?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管仲病榻论相》
   管仲病重,齐桓公亲往探视。君臣就管仲之后择相之事,有一段对话,发人深省。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知臣莫如君。”桓公:“易牙如何?”管仲“易牙烹其子讨好君主,没有人性。这种人不可接近。”桓公:“竖刁如何?”管仲:“竖刁阉割自己伺侯君主,不通人情。这种人不可亲近。”桓公:“开方如何?”管仲:“开方背弃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况且他本来是千乘之封的太子,能弃千乘之封,其欲望必然超过千乘。应当远离这种人,若重用必定乱国。”桓公:“鲍叔牙如何?”管仲:“鲍叔牙为人清廉纯正,是个真正的君子。但他对于善恶过于分明,一旦知道别人的过失,终身不忘,这是他的短处,不可为相。”桓公:“隰朋如何?”管仲:“隰朋对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耻下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哀怜同情;对于国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听;对于事务,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过问;别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可择隰朋为相。”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