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源于“精益生产”,其核心都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费。柯达首席行政长官白嘉理表示,柯达推行KOS初见成效,企业浪费明显减少。在实施KOS(Kodak Operation System,即柯达运作系统)之前,柯达的马来西亚分公司开设一家新的柯达冲印店需要7个月;而在实施KOS之后,这个时间缩短为60天,而且成本也大幅降低。
目标:消除企业7种浪费
柯达运作系统的运作思路源自“丰田生产系统”的“精益生产”思想,即使用最少的资源(人力,原材料,设备)生产出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提供给客户满意的服务。从另一角度而言,就是通过管理手段杜绝各种浪费。柯达认为在企业内部存在着7种浪费,而KOS的目的,就是尽力消除这7种浪费。这7种浪费分别是过度生产,残次品,不必要的库存量,不适当的过程,过多的运输,等待和不必要的动作,他们消耗了资源但却没有生产价值。KOS提倡的是外部导向。简单说,这套系统就是客户什么时候需要产品,柯达就什么时候提供;客户需要多少,柯达就提供多少。外部导向使柯达的每个投入都是有目的,有价值的,这样既避免了浪费,又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思路:对规模经济的“反叛”
任何一种新观念与实践结合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阻力,KOS系统也不例外。柯达刚开始实施KOS的时候,曾经面临巨大的挑战,以前柯达工厂生产胶卷,不管客户需要的量是多少,每开一次锅炉就要连续生产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而在KOS系统实施后,每开一次锅炉通常只生产一天。从以往的观念来看,多开锅炉肯定多浪费,但在KOS系统所追求的“精益生产”理年中,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存储空间,需要增加管理库存的人手,而且时间稍长胶卷就会变质,设备,场地,人手的投入都远远高于使用精益方式的投入。虽然它在生产领域的单位成本较低,但对整个
供应链
来说,公司付出的成本却高于规模经济所节约的成本,从而造成了浪费。KOS系统的成效逐渐让员工心服口服。事实证明,从实施KOS后,柯达的浪费在大幅度降低。譬如在去年,柯达关闭了其在海外的两个工厂,大量的生产任务转移到柯达在厦门的海沧厂。海沧厂由于采用了KOS,在设有增加生产面积的前提下,结果完成了相当于以前自身产能1.5倍的工作量。
执行:自下而上,边做边学
KOS的很多观念都反传统,这就是意味着在执行上,要从管理层开始转变思想并加以推广。在柯达高层每年都要参加的“全球
领导力
论坛
”,分享,探讨全球范围内KOS案例便是一项重要议题,通过这种方式,KOS的思想被灌输给高层并逐步传达下去。而与此同时,针对每个具体项目的改善活动则是从下而上进行。KOS系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叫做“改善”,其基本形式是在为期一周的workshop中,将第一线的员工全部召集起来群策群力,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最终找到消灭缺陷的办法。
与一般
生产管理
系统不同的是,KOS并不特别注重学习
,柯达推崇的是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很多好的经验并不是管理层强行推行下去的,而是通过实践操作者反馈到管理层中在进行推广的,其中管理层扮演的显然不是一个命令者的角色。通过KOS的实施,柯达对生产一线员工的信任和授权也有所提高。因为这种操作方式认为,最了解生产的是第一线的参与者和操作者,一线员工掌握着第一手的资料,因而具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这也与那种认为工人的工作就是执行,没有权利对生产流程提出意见的传统观念划清了界限。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