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丁是钉 中国企业报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中国的语汇中有很多与线有关的词,比如,起跑线、终点线;再比如,高压线、警戒线等等。

  现实中的这种种线,就构成了不同的游戏规则。同样是撞线,如果是最先撞到终点线,那就是令人骄傲的冠军;但如果撞到的是高压线,那就可能有性命之忧。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线,游戏将无法进行,世界也将陷入混乱之中。所以,对于企业来讲,这些线不单纯是约束,还是一种衡量对与错、成与败的标准,同时也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保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会议指出,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惩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

  对于企业而言,信用体系是一个不能触犯的红线。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社会性商业诚信的缺失,巨额的信用成本,如同扼住企业喉咙的那只手,在残酷地剥夺着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本就狭小的生存空间。据商务部的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坏账率高达1%至2%,且呈逐年增长势头,而相比之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坏账率通常为0.25%至0.5%;我国每年签订约40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50%。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商务诚信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与社会诚信水平,特别是政务诚信和司法公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已经发生的案例来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不惜突破行业底线和道德底线,甚至是法律底线。而个别政府部门和司法部门的默许甚至是纵容,才使得这些企业更加肆意妄为。

  一个总投资23亿元的重要铁路项目,竟被层层转包、违规分包给一家“冒牌”公司和几个“完全不懂建桥”的包工头 ;一个在全国受到广泛关注,并被云南史保厅要求停产整治的严重污染企业,竟在未满足复产条件的情况下恢复部分车间生产,并将试图阻止其复工的部分村民打伤。这样的做法不仅触犯了商业规则的底线,也是对法律的公然践踏,不知当事单位底气何来。

  知名厂商苏泊尔80多款产品被哈尔滨市工商部门查出不合格,并被强制下架扣压,苏泊尔强调是检测标准不一样;思念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后,思念公司则表示,“按照新的即将生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我们被检出有问题的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是达标的。”在过去几年中,既发生过企业合格产品被权力部门强行贴上不合格标签的冤案,也发生过强势食品企业绑架政府机构让“新国标发生倒退”的事件。标准是大众认知产品性能的底线,如果这个底线成了被个别机构或企业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橡皮绳,那可不再只是个别企业和行政部门之间的官司,而是危机到整个社会的隐患。

  更有一些出线的行为和表态是让人感到振奋和鼓舞的。比如,海尔并购三洋的业务就表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又迈出了新的步伐。中国家电企业曾经是日本同行不折不扣的小徒弟,徒弟超越师傅,这种“出线”让人感到快意。更大的动作来自于国家部委,商务部、发改委、工信部等10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贸易的支持力度,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化方面“出线”。

  得民心者得天下。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而言,这个天下就是市常任何企业和机构想要发展壮大,民心永远是一条不可触犯的底线。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集团)是以曾担任英语教师的马云为首的18人,于1999年在杭州创立,他们相信互联网能够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小企业通过创新与科技扩展业务,并在参与国内或全球市场竞 ……
阅读更多【阿里巴巴】公司相关文章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