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高建华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结合而不是对立
中国的企业家今天面对的是什么环境?是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所以,千万不能把国学的很多东西直接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因为两者之间很多本质的东西是有冲突的。国学的很多理念用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企业文化的背后是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国学在这方面对中国企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要想健康发展,就要具备这样一些特点:一是竞争意识,既要自己过得好,又要对手过得不好;二是扩张意识,市场份额的扩大是靠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来实现的;三是进攻意识,市场地位不是通过消极防守得来的,而是通过积极进攻换来的;四是忧患意识,市场经济不同情弱者,输了就只能认输,而不能强调客观原因,更不能怪规则、怪裁判;五是诚信意识,不能为了企业不损失利益而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也不能为了小便宜而牺牲信誉。
市场经济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工业革命也不是从中国开始的,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们应当怀着谦卑的心态去学习,先去掌握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进而驾驭游戏规则、制订游戏规则,达到创新,甚至超越的境界。但是,在没有真正掌握市场经济的要领之前,切忌轻易否定市场经济,包括发达国家企业总结了几十年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理论体系。《大国崛起》中的俄国沙皇作为一国之君,可以放下身段到西方发达国家去当学徒工,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也为后来的俄国实现大国崛起奠定了基础。所以,中国的企业家和经理人也要静下心来虚心地去学习、去借鉴,这样才有可能后发制人,后来居上。
有国学专家说:“中西方在商业、制度、人文环境方面的不同,使得业界所追捧的西方管理体系在中国并不能百分之百地大显神通。”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因为任何先进的体系都是有边界条件和前提条件的。别说百分之百行得通了,如果一个企业从外部借鉴一些管理体系,能有10%行得通,甚至1%行得通就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总想着去抄袭呢?为什么总想着去山寨呢?
要知道,西方企业从来不抗拒东方文化,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东西,不管来自哪里,都会加以学习借鉴,这是现实主义的思想。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地否定别人,要有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我认为,中国企业要想走向世界、征服世界,在管理上要掌握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而在思想观念上要借用国学的一些思想作为指导方针,把东西方优秀的东西结合起来,而不应对立起来,不要一谈国学和中国式管理就否定西方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两者是不同层面的东西,一个侧重于理念,一个侧重于实践。

把握火候
我们常说物质决定意识,在国人的物质水平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之前,国学的很多理念都难以实现。国学理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再为了生存而拼搏。当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文明程度自然会提高,国学的很多思想才能得以实践,这是一个不能逾越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积累。
为什么我们喊了那么久的“以人为本”、“无为而治”、“修身安人”、“天人合一”,却没有在任何一个方面得到真正的落实?更没有在某一个方面超越西方国家的企业?原因很简单,还不到时候。
以人为本是一个美好的理念,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理想状态,可是为什么这个口号喊了那么久却始终无法兑现,有几个中国企业能像发达国家的企业那样对待它们的员工?很多国人甚至连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都说不清楚。以人为本其实就是正视人的各种需要,理解人的本性,理解人的需求,理解人的弱点。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么追求提高快乐指数,要么追求减少痛苦指数,不管是哪个行业的企业,如果在这两个方面做点事情,自然能赢得客户的追捧。以人为本有两个维度:对内要理解员工需要什么,对外要理解客户需要什么。对内是人力资源部门和各级管理者的主要任务,而对外则是市场营销部门的职责。说穿了,以人为本就是琢磨人,把人性搞清楚、搞明白了,员工的热情就激发出来了,客户的需求也就把握住了,公司的业绩自然就上去了。未来属于那些善待员工的企业,我相信有一天“员工至上”会成为很多企业的共识。
再看无为而治,这是企业管理的至高境界,是每个企业家都希望看到的结果,因为中国的企业家太累了。原因何在?我认为根本原因就是很多人不懂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根本法则,没有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挂钩,所以无法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可以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员工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绝大多数人不可能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努力奋斗,不相信这一点,就是自欺欺人。发达国家的很多小十字路口都没有红绿灯,但是大家都非常有规矩地礼让,从来不会堵死,而在中国经常可以看到抢行、逆行、走应急车道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利益驱动的制度,靠无为而治的理念和思想教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说,无为而治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也许几十年之后,一些优秀的中国企业能达到这个境界。
修身安人就更不用说了,看看今天反腐倡廉的难度就知道这个问题有多严重。20多年前,社会上曾经探讨过一个话题:“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那时候大家普遍认为主观为自己是错的,高尚一点的应当舍己为人,普通一点的应当大公无私。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时候,并没有顾及其他人的利益或者社会的利益。现在看来,能做到客观为别人已经很不错了,真要是能做到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害人的假冒伪劣产品。
众所周知,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这与天人合一所提倡的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理念截然相反。为了发展经济,我们暂时顾不上“天”,顾不上“地”,顾不上“水”,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不会永远这样下去。当我们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过度开采稀土,用低廉的价格供给世界的时候,并没有换来喝彩,发达国家为了实现它们的天人合一,把自己的稀土资源都储存起来,把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像中国这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当完成了这些工作之后,它们开始谈论气候变暖,开始谈论低碳经济,开始谈论征收碳关税,从而实现它们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不劳而获。
其实,不管什么管理体系,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性。而且,同样一个管理体系,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按照不同的顺序去做,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就像炒菜一样,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烹调工具,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顺序与火候不同,炒出来的菜就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我们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管理理念和体系的时候,一定要理性地对待,善于借力,善于反思,才能洋为中用;而在探索与学习国学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地思考,要有时空转换的意识,才能古为今用。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