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Tony Schwartz 哈佛商业评论网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你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一件礼物,就是给他们定下规矩,然后自己以身作则,让他们不要只顾陶醉于眼前的满足。

  这也是你能赠与自己领导或管理的人的最佳礼物。

  马特·里克特尔(Matt Richtel)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星期日头版上发表了一篇令人痛心的精彩文章“Growing up Digital:Wired for Distraction”,讨论新技术对孩子们专注时间的影响。我是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

  尽管文章的观点令人信服,但我猜很少有人能把它读完,因为它太长了,而我们自己也和孩子们一样,同样被注意力无法持续的问题所困扰。就在前不久,我还写了一篇名为“Warning:Your Attention is Under Siege”的文章来探讨这一问题。

  人们日益痴迷于通过电子方式建立联系,说到这一现象的影响,孩子们只不过比别人表现得更夸张一些罢了,而且他们也比较能正视其中的代价。

  孩子们总是忙个不停,每日 要发无数条短信,电玩游戏一玩起来就没完没了,每隔三分钟就查看一下Facebook,他们是在通过这些行为来满足两种核心需求。第一,他们要寻求一些短暂的、小小的满足感和安全感,第二,他们要躲避孤独和恐惧。“电玩游戏不会制造空虚,”一位名叫肖恩·麦克马伦(Sean McMullen)的学生对里克特尔说了句一针见血的话,“它是用来填补空虚的。”

  最明显的代价是,当孩子们沉醉于通过技术去寻找娱乐或逃避现实时,他们从中既学不到什么新知识,也无法进行任何复杂的思考。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痴迷于网络技术的学生有47%成绩不佳,而在不经常上网的学生中,这一比例只有23%。里克特尔描述的那些孩子,其学习吃力的程度几乎与他们的上网时间成正比。

  类似的一幕也在职场中上演。每当听到新邮件的提示音时,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迅速将注意力从工作中移开。虽然这些邮件总是信誓旦旦地说能立即满足我们的需要,但很少说到做到。电子邮件还会对我们从事的其他工作造成干扰。当我们扔下手头的任务去分心关注另一项任务时,完成第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就会大大延长,出错的次数也会增加。

  在提高工作质量和生产率或自我满足感方面,没有什么方法能比全神贯注地去完成一项任务更有效。但要想真正做到专心致志,我们就必须抵制其他杂事带给我们的即时满足,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以下是我给家长的几点启示,但它们对领导人也会有帮助。

  第一,对于你希望别人达到的某项要求,你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如果你不停地使用iPhone或看电视,这一切你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如果你在与别人会面时总是转过头去看电脑屏幕,你的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第二,你要认识到,这些技术就像其他毒品或消遣物一样,虽然能给人带来瞬间的快感,令他们远离痛苦,但也同样容易上瘾。

  “有时我会说,我不能再玩了,我得去学习,但我就是办不到。”维杰·辛格(Vijay Singh)一边附和他的朋友,一边对里克特尔说。因此,家长必须制定严格的规则,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我并不是说要禁止他们接触电子产品,这种做法不现实,而且太极端,我的主张是,家长应该有规律地帮助孩子真正沉浸于复杂的挑战并最终将其攻破,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更深层的满足感。

  另一方面,领导人要鼓励员工在某些时候完全关掉电子邮件,以便能集中全力、不受干扰地去攻克最艰巨的任务。

  第三,家长和教师等人应该倡导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无论是做作业还是工作,完成任务的最佳方式就是每次工作不超过90分钟,然后真正地休息一下,让自己恢复精力。

  我们要利用“停机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解读和综合——而如果我们痴迷于始终保持联机状态的话,就失去了这些宝贵的时间。

  新技术不会消失,也不应该消失。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学会更巧妙地控制它,这样它最终才不会反过来控制我们。谁来给我们引路?

  文章来自:哈佛商业评论网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