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1日    人造天堂《虎嗅》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腾讯投分答:知识分享这座山后面有什么?

业内出类拔萃的小伙伴,总免不了要找干爹。干爹实力不一样,有的只剩下钱,有的能给各种资源,有的还能共同成长。小伙伴潜力也不一样,有的注定坑爹,有的能给干爹做面子,有的能做里子。11月24日分答宣布获得腾讯A+轮投资。这个案子是哪一种?

除了投资,腾讯无疑还会给在行&分答带来巨大的流量。分答这匹黑马,就是通过微信服务号的快速迭代冲出来的。但腾讯和分答共通的某种特质,要超过简单地分割存量,而是做增量。

互联网到现在都是流量为王,只是流量入口从三大门户转到BAT。BA两家纯做流量批发生意,腾讯却略有不同。流量变现,最早且至今还是最主要的商业模式,就是广告。但腾讯卖广告一直不太给力,早期因此拉不到投资,甚至传说曾有意几百万卖掉,都没人买,才有现在几千亿的盘子,成为业界一段佳话。

社交粘性高,但和广告排斥。能产生巨大流量的原因,也正是难以变现的原因。腾讯后来找到了网游,游戏的用户体验和社交兼容,又能变现。综合腾讯在其它领域布局的成败,可以形成规律。比如电商,腾讯一直很有决心,屡败屡战,最后还是全盘给了京东。

腾讯对此显然深有体会,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去中心化,另两家就从来不这么说。去中心化不是为去而去,而是让用户自己成为中心,才有积极性贡献流量,积沙成塔。

现在又出现一个合适的市场:知识分享。实际上在互联网早期,网络教育就就进入资本的视野,但始终没能做大,停留在简单地分割教育资源的存量。知识分享或者学习,和教育的区别,在于以谁为中心。分答关键的偷听设定,就对提问者的激励巨大,将其置于整个系统的中心地位。

安利一下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在1999年就有这样的前瞻性,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非常了不起。这本书将体验分成两个维度:一是用户的参与度,积极或消极,一是用户和环境关联的类型,吸收或浸入。用哲学的术语,是客体“走进”主体还是主体走进客体。再将体验分成四个象限:积极吸收的教育(学习)体验、被动吸收的娱乐体验、被动浸入的审美体验,积极浸入的逃避现实体验。

用这个模型来分析本文的主题。腾讯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传统流量生意冲突,就在于用户的参与度,积极还是消极。广告可以归入被动吸收体验,好的广告也许可以归入被动浸入,网络游戏是积极浸入的逃避现实体验,而分答的体验模式属于积极吸收。

业界总拿知乎和果壳对比,两者定位同一个市场。但用这个模型分析,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其影响正越来越显现。

如果你是知乎中度以上用户,应该早就注意到,私人体验性问题越来越多的倾向,比如最近上首页的一篇专栏文章“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四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北大新生之一”。私人体验也算知识,但和科普的公共知识是两个概念。知乎还有个绰号“逼乎”,言下之意显然指向答题者。

知乎的系统设定,相应发展的种子用户,实际上不完全是积极吸收的学习模式,而接近被动的用户参与,大部分情况下被动吸收,有的回答可以算被动浸入。业界一直很关心知乎的商业模式,也许这就是挑战所在。用户更愿意为积极参与的体验付费,而消极参与往往要靠第三方埋单。

这两家知识经济企业对知识变现的理解就出现了分化,知乎接了一些广告,另一个努力方向是在线出版,而分答更接近在线咨询,其兄业务在行就完全是咨询。

发展总是有路径依赖,即使没有腾讯,分答应该也会继续朝着加强用户参与度的方向努力,而腾讯的助力将极大的加速之。而对于腾讯,这是一笔战略而不是财务投资,不会急于回报,还将在这一领域寻求更多的投资机会。

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里欧阳锋说洪七:“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有什么。 我很想告诉他, 可能翻过去山后面,你会发觉没有什么特别。 但我知道他不会听,以他的性格,自己不试过,又怎么会甘心? ”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是一样的。现在腾讯和我们都想知道知识分享这座山后面有什么。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由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曾李青五位创始人共同创立。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腾讯多元化的服务包括:社交和通信服务QQ及微信 WeChat、社交网络平台QQ空间……
阅读更多【腾讯】公司相关文章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