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    中国经营报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从双十一看小企业的出路

“双十一”已经成了让利惠民的标志!你也许会说有各种猫腻、赚钱案例,但从大面上看,如此大规模的购物狂潮背后,一定是大规模的让利在驱动!

事实上因为争相让利已经让许多企业冲破底线,亏着血本冲销量、赚吆喝!

为什么企业愿意参与这种几乎是恶性的商战?要的是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并借此进一步挤压对手!目前的中国,大部分行业都在洗牌,把对手挤下去然后再赚钱,这是许多大企业的逻辑!“双十一”作为最大的购物节,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战役!

其实,平时也是这个竞争逻辑!而且越演越烈!互联网在快速拆掉所有的“墙”,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所有对手在互联网屏幕上撕杀,加速了所有行业的竞争、洗牌!“赢者通吃”是当今商战的最大特点、最大趋势!

显然大企业掌握明显优势!

小企业怎么玩?出路在哪里?

跳出竞争!首先在产品上让消费者没有可比性(即:不一样的产品)。

因为一旦消费者可以拿你和大企业大品牌的产品对比(即:产品同质或类似),小企业肯定难有机会,过去或者说今天、将来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是因为有一些时间、空间、信息上的“墙”,这些“墙”正在被互联网在快速拆除,所以若有“可比性”,小企业必然被大企业大品牌剿灭!同样的产品,拼价格?支撑价格战的是规模和资本!拼品牌?那都明摆着的!所以,只能让消费者没有可比性!没有可比性就是我与你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这就需要产品创新!

好,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大企业马上跟进或者阻击,推出与你一样或类似的东西,怎么办?

靠速度取胜!也就是在大企业跟进或者阻击之前占领一定的地盘、获取一定的利润,甚至建立一定的品牌根据地!

那么,当大企业已经开始跟进或者阻击怎么办?

你马上又通过创新再次让人家没有可比性!这就是迭代升级的速度要比人家快!比的是创新的速度!再次依靠这个时间差扩张自己的空间、加高自己的竞争壁垒!

另外一个问题来了,大企业不会创新吗?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比得过大企业吗?

是的,大企业一样非常重视创新,而且在创新的人才、资金等各种资源上也远胜于小企业!机会在哪里呢?

创新是无止境的,有无限的可能性!谁也不可能封杀所有的创新!当然,大企业往往会通过收购、兼并把你的创新占为己有,当然,他们得为此付出让你也大赚的代价!如果你想持续打造自己的品牌,可以不卖!

如果不卖又被大企业盯上了,势必会引发大企业在创新力量上的大力进攻!所以,若要获得更大的时间差和胜算,必须定位准!

好的定位是大企业无法反攻的地方,或者远离大企业定位的地方,这种定位机会为什么多,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总在不断翻新、没有止境,有无限的空间!

然后是要集中在这个定位点上深耕!在广谱性的市场大企业有优势,但在个性化的市场大企业可能还有空白,若要跟进,你已经先入为主了,在一个点上你完全有机会跑得比大企业快,因为大企业往往要兼顾整个大盘,大动物不一定有小动物灵巧和快速!

当然,创新也得借用外部的资源,光靠自己的力量会很慢,而且关键是要能够快速转化成经济效益,使你有利润持续调动和吸引外部资源与你一道进入创新的下一个良性循环!

怎样才能够快速转化成经济效益呢?

首先是在营销上借力!要知道许多优势渠道商处于竞争需要渴求创新性的好东西!保留自己的品牌,与他们合作,可以快速出海,保留品牌是为你将来走得更远做得更大留好管线!当然,还可以考虑制造上的借力,即委托别人生产,还有资本上的借力,引入风投等。当然,不舍得让利共享是很难借力的!

综上所述,小企业的出路是:

在竞争和需求之间找准自己的定位点!

聚焦所定位的个性化市场深耕占位!

抓准产品创新为根本点,以迭代升级的速度摆脱跟进和阻击!

以轻公司的模式、靠软实力(商业模式、领袖魅力、企业文化、品牌管理和发展能力、利益共享机制)吸引整合产业链资源!

从而依靠借力、整合资源让自己赢在速度,并由点到线到面到体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和话语权!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