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中金在线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三星是一个善于后发制人的公司,三星手机、三星电视,都是三星电子后进赶超先进的经典代表,在全球如此,在中国也不例外。在三星的战略版图上,商用空调是集团一直巨资打造的新业务板块,在面积仅相当于中国山东省大小的韩国本土,三星商用空调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 销售 额高达35亿人民币左右。

与手机、电视等业务进入中国之后的风生水起、扶摇直上不同,2002年进入中国的三星商用空调,虽一直蓄势待发,却未能实现三星预期的行业市场领先。

三星公司总部显然无法满意这样一个市场成绩。按照三星集团的战略,三星商用空调作为三星电子八大战略产品之一,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做行业NO.1,在中国,未来3年也要达到同行业前三,5年成为行业领头羊。这个目标三星商用空调将何以实现,像手机业务那样后发先至?

对 绩效 和流程负责

2002年进入中国的三星商用空调,由于定位的偏差,头5年始终处于试水期,一直找不到突破的良策。“不换思路就换人”,2007年1月,朴营国博士走马上任,担任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商用空调营业部总经理。

“除了妻儿,一切都可以变”,这是三星的文化。做为中国本土的 职业 经理人 ,朴营国的优势在于,他是精通韩语的朝鲜族,能很好地沟通中韩文化。朴营国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变革组织结构。原来三星商用空调在华北、华东、华南设有三个事务所,各自拥有独立的运营权,互相之间没有太大关联。朴营国空降到三星后,认为业务量只有两三个亿的商用空调部门,搞三个独立的大区,资源过于分散,无法发挥整体优势。他提议将三个事务所合并。有趣的是,三个事务所的负责人都是韩国人。朴营国的变革 行动,不仅得到韩国领导层的支持,而且,在调整中权力受限的三个韩国籍事务所负责人,也积极接受。至此,朴营国已逐渐摸清三星的文化脉络,“三星的组织文化很有特色:融不到这个组织文化里来,就意味着被淘汰,同时它又强调‘变革’,如果没有产生变革,我来了就没有必要和意义。”在三星,不管你是什么国籍,不管你是什么级别,只要符合组织绩效目标,什么都可以变;只要符合组织流程,下属可以“管”上级,这就是三星文化。

在三星,讲究的是流程。在流程前面,人人平等。三星企业里有一个比方,“也许你能有社长那样的权力,但未必比一个课长有‘权利’”。比如,从办事处长到次长一直到总经理都做完了的批示,到财务部门的课长那里,就可以拦下来,因为他从财务的角度进行评估,认为有巨大的风险。财务课长可以按照他岗位的专业判断,决定是否拒绝。“看似繁琐的流程,却能带来高效率”,把时间段拉长,以3~5年为一个阶段,三星的效率是很高的,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借力数码涡旋技术

在商业空调竞争格局中,变频多联机目前还是市场的主流。大金、约克、开利、海尔等国际和国内品牌,已经在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建立了一定的优势。

经过仔细的市场研究,三星认为,商用空调竞争的核心还是技术,要在长跑中胜出,必须选择代表未来方向,并且与对手有区隔的差异化技术路线。采用数码涡旋技术,就是三星商用空调的战略选择。然而,面对变频多联机几乎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三星凭自己一己之力,难以实现。为此,三星迈出全球战略联盟的步伐,与世界500强电气巨头艾默生公司强强联手,艾默生提供涡旋压缩机,三星提供数码控制技术,从而推动数码涡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市场推广。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品牌之间的实力对抗,是强者的游戏。

作为赶超型公司,三星商用空调所走的路线与中国的华为极为相似,即巨资投入研发,以技术见长。三星始终认为自己竞争的核心优势是技术,三星在各个产业能领先,也都是以技术见长决定。尽管三星商用空调在韩国市场以外,还属于小字辈,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巨资研发。整个三星集团的研发投入比例是9.7%,三星商业空调投入则远远大于其他产业,在中国前期研发投入则达20%~30%。在商用空调行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原来是3年,现在是2年,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三星商用空调,设法把技术更新换代的时间缩短到1年半以内。

三星商用空调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办法是,“三步要并一步走”,即在产品还没有推出的时候,就提前对产品的市场策划、价格、技术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部署。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委托专业咨询公司做全面的市场调研,做到市场信息情报反馈比对手快半拍。

打牢 营销 地基

技术专注、加快新品开发,并没有给三星商用空调带来预期中的迅速成功。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对技术的专注,反而忽略了对品牌推广塑造、对渠道的建设力度。这一点在2007年前体现得更加明显。

同时,三星商用空调在自己的客户定位上,也出现过偏差,到底是作为家电还是工业品来经营,有过不同的认识和争论。

2007年1月,朴营国博士加盟后,他提出了重新认识商用空调行业本质的问题。三星商用空调将自己的客户定位调整为B2B+B2C,即在一些大型建筑和工程中,属于B2B产品;同时,在对一些高档家庭的装修用途中,也需要采购中央空调,属于B2C产品。要成为行业领导者,中长期必须同时运作两个目标市场,也需要两种不同的市场推广和渠道建设策略。

针对B2B行业,行业口碑和专家推荐,是商用空调成功的关键。因此,三星在营销上,主要影响设计院、专家、招标公司、业内权威人士,从专业角度切入行业,做大量的基础性行业沟通工作,举办包括面向行业专家和设计院的说明会、沙龙等,以让业界意见领袖认可三星产品的品质和技术。 

在客户渠道拓展上,三星主要还是依靠经销商开拓客户,借用本土力量,而不采取直销方式。

“快三星”的3大挑战

三星商用空调,在经过中国6年的试水期之后,2007年和2008年重新定位和全新出发,能否反超对手,关键的挑战在于:

其一,数码技术路线要成为市场主流,非一朝一夕。大金、开利和约克等拥有品牌、用户基础、渠道和政府关系等多重优势,三星数码涡旋技术属于新技术,技术成熟度和消费者接受度,都需要大量的市场说服教育工作。尤其重要的是,三星如何以消费者能实实在在体验到的方式,让客户感受到数码带来的便捷、节能等好处,这才是三星商用空调的最终市场目标。

其二,在商用空调领域,尚未发挥出三星的整体品牌优势。提起三星,中国消费者联想最多的是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而对三星商用空调的认知度较低。三星给市场留下的品牌印象,是数码时代的新锐赶超者形象。实际上,三星与大金、开利、约克等品牌的战争,不是在渠道、不是在工厂中打响,而是在消费者心智中打响。三星商用空调如何能借助数码涡旋技术,成功地在消费者心智空间中塑造“数码空调技术第一”的品牌形象,这是过了技术基础关之后,三星面临的重大课题。

其三,需要 创新营销 方法,走出一条工业品营销与高端消费品营销相结合的道路。作为行业后来者,除了技术路线差异化外,营销路线也要差异化。营销在于造势,造成必得之势,品牌的势能就能瞬间释放,这就需要超常规、大手笔的营销手法。三星商业空调单纯依靠行业专家、业界口碑,根据一般规律,可以获得稳定、温和的增长。但仅仅依靠这种单一而非整合的营销手段,很难取得超常规的增长,很难获得快速的品牌提升。如果三星商用空调要在三年内达到行业前三、五年内做到行业领头羊的目标,还需要更加有效的营销手段。特别是要实现“B2B+B2C”的复合营销目标,还须启动类似英特尔式的工业品营销大众化的营销运作模式。比如,如果在一些高端写字楼中,设置类似的品牌形象通道,不仅直击了高端企业家,而且直击可能家庭装修的高端消费者,可以实现B2B+B2C合二为一的营销效果,实现终端体验者反哺前端采购决策者的效果。但是,在楼宇电梯广告受众已经“审美”疲劳情况下,如何开拓更加有效和精准的营销推广渠道,还需要创新和智慧。

2007年,中国中央空调总体销售额达到370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10%。预计2010年中央空调市场规模将达到450亿元。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三星应该考虑的是,什么时候可以特事特办,可以缩短或加快流程,什么时候必须恪守流程。只有快慢结合,快慢得当,常规与超常规两手抓,才有可能实现3年进前三的“大品牌+快品牌”战略目标。 

附文:
商用空调技术竞争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东西方的较量,欧美品牌如约克、开利、特灵等,主要做传统的大型中央空调,如水机;日韩品牌主要是多联机。大型建设工程招标时,是选择欧美水机品牌,还是采用东方企业的多联机品牌,这是东西方的较量。  
第二层次是东方的较量,即:在多联机领域,是使用变频多联机,还是选择数码涡旋多联机。
第三个层次则是数码涡旋品牌之间的较量,主要是针对高端市场的外资品牌与国产品牌 之间展开的较量。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三星集团是韩国最大的跨国企业集团,同时也是上市企业全球500强,三星集团包括众多的国际下属企业,旗下子公司有:三星电子、三星物产、三星航空、三星人寿保险等等,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众多领域。 ……
阅读更多【三星】公司相关文章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