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2日    FT中文网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过去三年领英(LinkedIn)赚了多少钱?这问题听起来够简单,不是么?然而,这也是个能以多种极其不同的方式回答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看看这家美国在线人脉网站希望你关注的数据。那是一个极其绕口的词: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2013年至2015年期间该数据的总额为17亿美元。

听起来相当不错?那么,再看看该企业的营运利润这一栏。这一数字是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计算得出的,企业必须提供这一数字,但往往不会强调它。在同一时期内,领英累计录得6700万美元亏损。

两个数字间18亿美元的巨大差异该如何解释?其原因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该公司对其资产价值的折旧和摊销所导致的。这两项虽然也很高,但总共才7.91亿美元。该数据负面波动的最大原因,是那三年里领英塞到其员工工资袋里的股票所导致的10亿美元成本。

领英只是向投资者陈述财报时掩饰这类成本的众多美国高科技企业之一。此举是更大范围趋势的一部分:企业以尽可能积极的方式呈现业绩,剔除不方便的非现金项目或非经常性项目,声称这类项目模糊而不是说明根本的业务表现。

最近,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RB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师马克•马哈尼(Mark Mahaney)揭露了向员工支付股票规模最大的一些高市值高科技集团。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是Twitter。过去两年,这个即时消息平台向员工发行的股票价值平均相当于营业利润的1.24倍。

查看该公司发布的财报时,你是找不到这个事实的。在最近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数据中,Twitter报出备考盈利每股15美分。只有当你挖掘出该公司同时提供、却不强调的GAAP数据后,更丑陋的现实才会浮出水面:该公司实际上每股亏损12美分。

企业仍在搞这种不够厚道的欺骗手段,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毕竟,对于把股票报酬排除在盈利数据以外的做法,很难找到有说服力的理由。

尽管当企业向员工发行股份时不会有现金上的交易,但企业这么做就失去了自己在市场上出售这些股份或期权以兑现价值的可能性。未能承认这些被放弃的现金,实际上低估了企业雇用这些人的成本。这么做不仅仅是不够谨慎,还令人更难将该公司与其他采取更明智做法的公司进行比较。

当然,高科技企业并不是唯一这么做的企业,股票报酬也不是企业提供非GAAP数据时唯一魔术般消失的成本。的确,这类做法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据《分析师会计观察》(Analyst's Accounting Observer)介绍,标普500(S&P 500)指数90%的成分股公司去年报出的数据不符合美国公认会计准则,高于2009年的72%。

随着企业以越来越高的“创造性”展示其业绩,各种各样的成本蒸发了。这些成本从优先股息和遣散费,到法律和重组成本——收购意识较强的制药公司Valeant就以从开支中移除法律和重组成本而留下坏名声。

不可避免的是,非GAAP数据与会计现实渐行渐远。在对380家标普500成分股企业的研究中,《分析师会计观察》计算得出,去年它们“调整后”的净利润增长了6.6%,达到8040亿美元。这个数字听起来相当好,然而按照GAAP原则计算一下,你会发现情况恰恰相反。同一批企业的净利润其实下滑了近11%,至5620亿美元——足足少了30%。

纠结于顶线增长的股东,似乎乐于默许这类行为。与此同时,多数分析师忠实地关注调整后的数字,也许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来自企业老板的压力,要求他们配合。

然而,这种自我欺骗的行为给投资者带来真切的风险。比如,将授予股份的成本排除在外,可能会导致虚高的高管薪资水平。此外,股价下跌时也会出现问题。到那时候,为避免有价值的员工流失,企业也许会面临一个不愉快的选择:要么进一步稀释投资者,要么突然转而采取它也许难以承担的现金薪酬。

眼下投资者也许会满足于附和企业的会计幻想。然而,他们迟早会为这种纵容后悔。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