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外汇通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计算现金流量,比计算其他财务指标简单多了,和你计算自己一年挣了多少钱又花了多少钱最后净剩下多少钱完全一样。计算很简单,但预测很不简单。巴菲特说,未来是永远看不清楚的,即使是老手也很容易预测错误。那么如何避免犯下重大的预测错误呢?巴菲特提供了两个方法:

  第一是限制范围,只预测你非常熟悉而且业务十分简单稳定的公司。

  第二是价格上留有足够安全边际,即大大低于预测的价值,即使自己犯错高估一些,仍有较大的赚钱余地,其实相当于做最保守的预测。

  你自己就是一个赚钱机器,我们经常预测自己的现金流量,而且准确性蛮高。为什么?

  第一,你非常熟悉自己,非常了解自己的业务,就是你的工作,你能大概估计你未来几年的现金流入流出,就是每年大概会赚多少钱,花多少钱,最后能存多少钱。

  第二,你预测自己的现金流量时,非常保守,你不会盲目预测自己的工资会持续大幅增加,你也不会轻信老板会发很多年终奖的口头承诺,你只算你有很大把握拿到的钱。相反计算支出时,会把结婚、生子、买车、买房、生病等可能的支出尽可能多地考虑在内。

  同样是你,同样是预测,在预测上市公司这个赚钱机器的现金流量却经常犯错,又是为什么?因为你不像预测自己那样坚持同样的两个原则。

  第一,你不熟悉这家公司,不了解公司的业务,或者公司的业务非常复杂难懂,你在这方面的知识、能力、经验根本不够,再努力也搞不懂。可是你不是知难而退,避而远之,而是知难而上,不懂装懂,大胆预测。

  第二,你预测公司的现金流量时,不够保守。你经常假设公司过去几年的收入和盈利增长率将会持续保持很多年,甚至假设增长率还会大幅提高。而你预测成本费用时,没有考虑人工和原料成本的上升、技术的过时,往往低估。这样你预测的现金净流量过于乐观。一旦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出现你想象不到的意外,如金融危机,如低温、暴雪、地震,你的预测会错得离谱。

  很多人盲目相信别人的分析、别人的推荐,盲目相信公司过去的良好业绩记录,简单地认为,公认的好公司就可以闭着眼睛买,结果闭着眼睛跳进火坑。

  巴菲特常说:选股如选妻。结婚娶妻,很简单,领个结婚证,花钱买房办婚礼就行了。结婚不难选妻难,选到一个你认为既适合自己的要求又长期稳定可靠的女孩,太难了。选到一个符合巴菲特要求的公司,业务一流、管理一流、业绩一流,而且未来长期稳定可靠,太难了。巴菲特找了一辈子,只找到几个未来必定如此的好公司,加上一些未来有较大可能如此的公司。

  这也就可以解释,巴菲特经常谈估值,但很少人见到他作估值。巴菲特的传记作者翻遍了巴菲特档案室,没有发现巴菲特任何估值的表格和公式,只有一张张他亲手记录的公司年度和季度财务数据。为什么?估值太简单了,用预测的现金流量一算投资收益率每年能否超过15%就行了。

  巴菲特最重要的工作,是分析公司多年的财务数据,判断公司业务、管理和业绩的稳定性,如果具有稳定性,就可以轻松预测其未来几年的现金流量。所以他说,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阅读,阅读最多的是上市公司的年度和季度财务报告。

  巴菲特说:“只有你愿意花时间学习如何分析财务报表,你才能够独立地选择投资目标。”相反,如果你不能从财务报表中看出上市公司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巴菲特认为,你就别在投资圈里混了。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辆中巴》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港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船民给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像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孩子说:"下次给带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就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员民们也理解,几个人就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了102号女主人话: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的车的人很少。 
  点评:营销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竞争者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还有营销哲学这样深层次的东西。102号的做法无可厚非,101号的做法似乎很傻,然而,最后却是"傻人"取得了成功,"精明的"反而做不下去了。再看看我们身边无数的"傻人自有傻福"、"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例子,其中的道理还用多说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